花錢僱人“哄”自己入睡,真的靠譜嗎?

你知道睡不著還可以花錢僱人“哄”自己入睡嗎?失眠,大概是當代人最有共鳴的話題之一,入睡困難、容易醒、睡眠質量差……由此催生出的睡眠經濟更是五花八門。

輾轉難眠下,人們想過很多辦法。除了褪黑素等藥物,有些人還嘗試乳膠枕、蒸汽眼罩、睡眠儀、安神香薰等助眠產品,效果並不理想。很多助眠服務開始興起,其中的哄睡服務頗為吸睛。

記者在某購物平臺搜尋“哄睡”一詞,找到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店鋪,其關鍵詞多為“虛擬陪伴”“傾訴樹洞”“聊天解憂”。商家一般會提供兩種服務,文字和語音,包含盲盒、金牌、鎮店、男女神、首席、錦鯉套餐,各等級分時間收費,如盲盒套餐一般在10~20元/15分鐘左右,而錦鯉套餐包天的高達1314元。雖然目前哄睡服務還比較小眾,但有的店鋪已經做到了月銷量超4萬單。

花錢僱人“哄”自己入睡,真的靠譜嗎?

哄睡服務大多是透過唱歌、講故事、讀詩、陪聊等方式,引導客戶入睡。從事哄睡師職業的大部分是大學生、有時差的留學生以及上班族。雖然經過簡單的培訓,但專業程度並不高。不少買家對其打出好評,也有消費者表示沒效果。目前,哄睡市場尚未形成系統的市場規範和標準。記者還發現,市場上除“哄睡師”外,還有各類助眠APP也俘獲了不少使用者。它們主要提供冥想練習、睡前故事、白噪音等服務幫助使用者入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中西醫結合精神科副主任醫師袁海寧表示,目前門診中主訴失眠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大部分是由焦慮引起的。“年輕時睡不醒,現在睡不著”,這一規律正在被打破。袁海寧醫生認為,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哄睡服務”主要是透過語言、音樂讓人的情緒舒緩、放鬆下來,這和家長哄孩子入睡使用的方法相似。對於一些因焦慮或是突發性事件而導致的失眠會有些效果,但是對於嚴重且持續時間長的睡眠障礙可能收效甚微。

從醫生的角度來講,還是要治病求因。哄睡師這一職業未來要想真正發展,還需在專業性上進一步提升,如制定門檻,要求有一定心理學背景的人從事相關服務內容,效果可能會更好。此外,對於睡眠障礙嚴重的人來說,應該及時接受專業醫生的治療,而不是僅僅把希望寄託在新潮的哄睡服務上。

其實,除了因客觀因素導致的不得不熬夜,很多失眠問題更需要自身的調節。

比如,積極調整作息時間,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努力調整心理狀態,接納、消化自己的情緒,緩解白天生活、工作帶來的焦慮,以平靜的心態迎接睡眠;睡前1小時不要玩手機、打遊戲,可以看幾頁書,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拉上窗簾,調暗燈光,聽一會兒輕音樂,營造入睡氛圍;睡前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迴圈,也對睡眠有好處。

(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