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吧!家長管教太嚴,易造成孩子過度自我挑剔、焦慮、憂鬱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兒童焦慮症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高。之所以會患上這個疾病,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有很大關係。當出現焦慮症時,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感,並且情緒暴躁,不願與人有過多的交流。此時,需要及時採取措施對其進行調節和改變,舒緩孩子不良情緒波動,那父母該怎麼做,做哪些呢?

放手吧!家長管教太嚴,易造成孩子過度自我挑剔、焦慮、憂鬱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嘗試與解決問題

家長控制慾高,造成孩子過度自我批判

孩子患焦慮症主要是因為家長太嚴厲,對孩子做的任何事情,總是表示不滿意,反覆提出要求。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經常會超過孩子的實際能力,孩子就會對自己表現的不滿意了,對不能實現預期的要求出現焦慮的反應。但是家長如果過度不管不問,也可導致孩子出現焦慮症。因為並無一定的限制,就是的孩子常常不知其活動的界限在哪裡,也不知道應怎樣努力提高能力,這樣也會引起焦慮的情緒。還有經常懲罰也會使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會對將要受到的懲罰表現的很焦慮,這種心理狀態,我們通常稱之為“不良型完美主義”。

那是什麼導致孩子發展出“不良型完美主義”的原因?

完美主義分成兩型:良好型完美主義以及不良型完美主義。良好型完美主義的人能夠投入心力去嘗試,但不良型完美主義的人則是過度沉浸於自我批判,以及擔憂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從而無意識的疊加自己焦慮情緒積累。

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發展出不良型的完美主義?

是家庭的社會地位?孩子的性格或氣質?還是家長的教養方式?據相關心理研究機構發現,一致認為:“家長的過渡介入是一個預測孩子自我批判程度的主要因素”。

清江老師認為,當家長高度控制與介入小孩的生活時,傳遞給孩子的資訊就是不管你怎麼做,你永遠都不夠好。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害怕任何犯錯 (就算只是非常微小的錯誤),也容易常常責備自己為什麼會犯錯、怪自己不夠完美。這些孩子容易過度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程度則是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更加劇。除此之外,這些孩子也顯示較高的焦慮以及憂鬱症狀。

家長應適當放手,讓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

家長應該要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學習的過程中包括犯錯以及從錯誤中學習。清江老師表示。而當家長過度控制以及介入時,孩子就錯失了這樣的學習機會。

譬如,當孩子間發生爭執時,家長直接跳出來幫孩子解決衝突、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直接插手幫孩子解決困難、或是家長常常指示孩子該怎麼做、或是給孩子過高的標準與期待、在孩子犯錯時激烈指責小孩…等等。在這樣家長高度控制的環境底下,孩子就失去了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如果沒有這些機會讓孩子建立自信與能力,孩子就會變得不敢嘗試、不敢犯錯、並且常常指責自己。

於是,他們更容易焦慮、需要倚賴大人替他解決事情、更憂鬱,以及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導致自殺傾向。

所以,家長需要調整或改變,掌握正確的教養觀念──往後退一步,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嘗試與解決問題。

想要培養出一個獨立的孩子,就要給孩子機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給孩子機會犯錯以及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表示孩子可能會失敗、可能會不知所措、可能會感到挫折、可能需要嘗試好幾次、可能需要面對失敗所帶來的後果──或許在家長眼中不希望看到孩子受挫折或是傷心難過,但這些都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過程。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的確需要家長的介入幫忙,但大部分情況下家長可以做的是陪伴與支援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插手、介入、或是幫孩子完成。

看見孩子的成就,不要只責備犯錯

隨著教育資源匱乏內卷,家長和學校都在爭搶或創造有限的資源或聲望,這些外部原因造成很多家長會給孩子不實際的高標準。結果讓孩子害怕犯錯、過度沉浸於要完美、要更好的想法中,而衍生之後很多情緒健康問題。

國內也是一個高度重視孩子成績的地方,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而責備孩子、甚至因為考試成績造成親子之間關係惡劣。 清江老師認為:家長可以從問孩子的問句開始改變,譬如當家長問孩子考試有考滿分嗎?這時,傳遞給孩子的資訊就是我對你的期望就是你要考滿分,不能出錯。親子關係資訊傳遞方式父母是否可以做調整?採取適中的表達方式?家長不要責備批評孩子考試考得不好或是沒達到標準,而是要看見孩子已經達成的成就,並且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就反應激烈,這隻會讓孩子更害怕犯錯。

當個支援孩子的家長,不要當控制型家長

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吧!

家庭民主和專制是可以適時變化、融合和轉換,讓家庭關係角色“控制型&自主性”不在單一,孩子在玩時,在身旁媽媽的干預程度──有一型別的媽媽屬於控制型,常常干涉糾正孩子;另一型的媽媽屬於支援自主型,願意讓孩子自己嘗試自己想辦法。

用心觀察、感覺媽媽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後,就會用兩種不同的感覺:讓孩子獨自一個人解決任務,結果發現,有控制型媽媽的小孩一碰到困難時就放棄,相反的,有支援型媽媽的小孩則是會在困難與挫折中繼續嘗試。

當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然後再嘗試,他們就可以理解他們失敗的是一個過程,沒有那麼一步到位就輕鬆成功的事情,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們可以體驗到犯錯沒什麼了不起,再試試就好。當家長願意放手,就可以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比我們想象中的多很多。

兒行千里,母擔憂!總有一天,我們要放手,路在孩子腳下,我們只需要默默的支援,給予心靈上的慰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