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織密“防雹網路” 守護“天眼”安全

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今年雨季的一次冰雹,讓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負責人李勇至今印象深刻:當天,大屏裡的實時氣象監測資料顯示,兩個冰雹雲團正向平塘縣境內移動。“這意味著,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區域面臨遭受冰雹襲擊的風險!”

面對奔襲而來的冰雹雲團,受影響範圍內的貴陽、安順、黔南3個市州15個區縣59個防雹作業站點根據部署組織聯防作業。開展作業101次,使用人雨彈2506發,火箭彈20枚,處於FAST臺址最後一道防線的光明、航龍防雹兩個作業站點全力開火、高頻次作業……經過一輪科學、精準、高強度作業,兩個回波高度降低,強度減弱,FAST臺址未降雹,守住了天眼安全。

快速響應、多級聯防、精準有效,這是貴州氣象部門科學防雹取得的最新成果。FAST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但其反射面板極易受外力衝擊損傷。而另一面,貴州氣候多變,年均雹日42天,最多達68天。

面對這一矛盾,貴州省氣象局在預警溝通機制、聯防作業機制、技術創新機制全力展開全力攻關,組建了“三位一體”綜合防雹網,全力保護FAST安全執行。

多部門聯動預警,讓協調更加順暢。FAST冰雹防禦工作包含作業站點建設、裝備彈藥保障、空域協調管理等眾多環節。為破除各環節溝通“壁壘”,貴州省氣象局聯合發改、應急、民航等部門建立了高效、有序的聯動機制,實現了“點對點”“面對面”溝通。

在空域協作重點領域,貴州省氣象局透過與民航貴州空管分局簽訂人影作業保障協議,透過研發空域自動化申請系統、推動人影座席入駐貴陽民航空管,破除了作業申請批覆往往多個部門跑的瓶頸。2022年,FAST聯防區平均批覆耗時較2020年縮短了1分10秒,為“爭分奪秒”的防雹作業搶抓了更有利時機。

多地區聯防作業,讓防雹更加精準。面對國內首次針對重大工程設施開展的定點冰雹防禦重點工作,貴州省氣象部門在FAST聯防區域透過國家級與省級實時會商研判、省級統一排程指導、市級監測預警、縣級全域指揮、作業站點透過科學研判實施精準作業,實現國家-省-市-縣-作業站點五級作業體系貫通,為精準科學作業提供了保障。

根據冰雹路徑,以FAST臺址為中心,貴州氣象部門創新建立包括防禦作業重點區(120公里—80公里)、防禦作業加強區(80公里—50公里)和防禦作業核心區(50公里—5公里)的作業佈局。在此基礎上,貴州氣象部門在FAST的西北方向和正西方向增建9個固定作業炮站,彌補了高炮、火箭炮等防雹裝備射程有限的短板。當前,聯防區域作業站點達到99個,形成了上游密、中心密的火力點佈局,確保FAST聯防區遭受冰雹時,能夠“火力全開”。

多方面發力創新,讓科研更具活力。冰雹雲具有發展快、生命週期短、尺度小、局地性強的特徵,傳統人工防雹作業指揮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為破解防雹科學程度低、科技創新不足等難題,貴州氣象部門加強了核心技術加強攻關,推動FAST冰雹防控技術已連續三年列入省科技支撐計劃申報指南,“複雜天氣系統影響下FAST區域冰雹雲監測識別技術研究與應用”“影響FAST的冰雹源地防雹及效果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等專案立項,透過深化與高校合作,聯合開展防雹效果評估、冰雹監測識別等領域深層次研究。

另一方面,貴州氣象部門透過與技術公司合作,搭建了FAST聯防作業指揮系統,可自動識別冰雹雲智慧下發聯防作業指令,基於作業資訊互動、作業站點影片監控模組可以隨時瞭解作業現場實況。同時,以作業站點(點)、冰雹路徑(線)和三級聯防區(面)為物件,系統融入多源氣象探測裝置、人員、裝備、彈藥、禁射區等要素資訊,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防雹作戰圖。在產、學、研、用的全方面發力,全面提升了防雹作業水平。

資料顯示,2019年9月以來,影響FAST的冰雹過程多達23次,在“三位一體”綜合防雹網下,貴州省氣象部門開展冰雹聯防作業1245次,保障了FAST至今未遭受冰雹災害影響。李勇表示,將進一步最佳化機制體制、推動技術突破,探索具有貴州特色的聯動精準防雹模式,全力保護國之重器安全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