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因果,是在學習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

謹慎取捨因果不是簡單的做或不做某些事的問題,我們還要提醒自己藉此學習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取捨因果,是在學習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

文:希阿榮博堪布

業因果的教法打開了我們的眼界,使我們能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同時也更理解了看護身語意的必要。

謹慎取捨因果不是簡單的做或不做 某些事的問題,我們還要提醒自己藉此學習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

我總覺得善意和節制是很重要的,卻也是許多學佛者缺少的。我們把太多東西變成了走形式,雖然你能走形式也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可能,還是應該在保留形式的同時努力實現內在的轉變。

比如,在不殺生、放生時,努力培養對那些動物所感受的痛苦的敏感。 因為不想製造傷害,不想讓其他眾生感受痛苦,所以戒殺、放生、護生、茹素。因為不想傷害,所以不欺騙、不兩舌、不惡語。

總之,照顧其他人或者其他眾生的感受,儘量減少他們的痛苦,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動機。

曾有一位女士和我說起她的經歷。她丈夫是佛教徒,而她不是。丈夫總想說服她皈依佛教,而她一直很猶豫。她看了不少講解佛法的書,也認同佛法的許多道理,但看看身邊的丈夫,學佛多年,也打坐,也放生,各種佛教活動都很積極參加,而對她和家人卻不怎麼關心。

有一次她病得很厲害,臥床不起,丈夫卻一點不盡照顧的責任,反倒跟她講了一通大道理,說她生病是她自己的業報,因果自負,別人沒法幫的,如果去幫助她,反而妨礙了她消業。這位女士非常不解,如何字面上慈悲為懷的佛教落實到生活裡竟如此寡義無情。這位丈夫的行為是我們應當引以為戒的。業因果不能成為不幫助別人的藉口。

其實,真正懂因果道理的話,會知道我們的幫助也是一種緣起,會影響對方的業。如果我們的發心足夠清淨有力,那這個影響可能會非常之大, 可以幫助他人減輕痛苦。

以前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山谷裡有一些流浪狗,每當有人打狗時,法王如 意寶都會在課堂上或在高音喇叭裡痛苦地連聲說:“不要打,不要打!”彷彿棍棒是打在他身上而不是那些狗身上。法王如意寶說,人們這樣打那些動物,和打他、害他是一樣的,動物們本來已經過得很悽慘,還要被人追打, 所以他發願代受它們被打的痛苦。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取捨因果,是在學習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

【我們的心靈是一畝田,播種什麼、收穫什麼。現代生活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讓我們的心田前所未有地乾涸荒蕪,擁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虛。《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結合傳統禪修方法,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去實現身心輕安,像一盞燈,指引我們發掘內心的安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