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漫談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財商漫談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道本來就沒有親疏、貴賤、貧富、出身、有名無名、有證無證等等之分,常常施與真善之人,不會施與偽善之人啊。

很多人幾乎都不信因果,甚至相信歪理邪說、邪知邪見、封建迷信,有錢也不去做善事,去做佈施,反而喜歡大把錢的做法事、做道場。“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是告訴我們:發自內心的去做善事,比做什麼法事道場都管用。這些人只有在因果現實面前,才會回頭。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因果面前人人平等,《道德經》中也說“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一個喜歡透過挖苦、嘲諷、諷刺、打擊、欺負、傷害別人的人,恰恰就是透過損耗自己的福報、福氣和福慧,補充他人的福報、福氣和福慧,因果卻自然而然轉化了,此所謂“人欺我,天不欺”,這就是所謂的“天理、公道和人心”,不守“天理、公道和人心”者,天必伐之、譴之和誅之。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可以按照最簡單的思路理解為“好人有好報”。但不能理解為“我是好人,所以天道就應該幫助我”。前者是天道執行之下自然而然的回報,後者是以己意要挾天道。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就有類似的疑問: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司馬遷的疑問就是:有人說,天道是幫助善人的,但伯夷叔齊是善人,卻會餓死;顏回也是個善人,常得孔子的稱讚,卻是貧窮又早死。盜蹠是個惡人,卻反而壽長善終,這還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到了近世,專做壞事的反而富厚累世不絕,按規矩公正做人的反而遭遇禍災,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在司馬遷的這段話中,“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這幾句話,怎麼看都寫的疑似他自己,而他自己正是因為幫敗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好話,結果一片好心卻招來了宮刑。所以,司馬遷極其疑惑,這個所謂的天道,到底有沒有啊?

實際上,天道無親,並不是讓你刻意的做好事、做善事,而是做正確的事,遵循客觀規律,遵循自然法則來做人做事,這才是善,這才會有好結果。

《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自然萬法,道法自然,從來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因果通三世,有些善惡現世報。

古語有云:“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天道佑之,福祿隨之,所作必成。”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些古訓告訴我們,條件成熟的時候一切才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至於鮮花與掌聲,金錢與名利,都是這極致幸福之後的水到渠成罷了!

————————————————————————————————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