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隔字怎麼拼

文 / 宋旭

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方言成語“夾不溜差”,有時也說“隔不溜差”。表示行為斷續且間隔時間很短。語同“經常”、“時不時”、“隔三差五”。如:

山路盤曲,夾不溜差遇到漫流的山泉。

貓咪懶洋洋地臥在那裡,夾不溜差舔舔自己的爪子。

三黃毛夾不溜差往郵局跑,雲南那邊的信一直沒來。

“夾不溜差”即“隔不時霎”。

隔,今讀“ge2”,“間隔”之義。鄭張尚芳在《低母音a的滯留》一文中指出:“越古老的語言,低母音a越豐富。”今天普通話裡的“e”韻,在唐宋時期,大部分讀“a”韻。懷仁話“隔”讀入聲“ga?”,幾近客家話讀音:“gak7”,保留了唐宋時期北方方言音。同時,“隔”在懷仁話裡有讀“jia?”音的。如“隔壁”也說“夾壁”。是蒙元時期增介後的演化結果。在《蒙古字韻》中,“隔”音譯為“gyay”,擬音“kjaj”(轉漢語拼音“giai”),部分方言區進而音轉為“jia?”。其音理與“客人”轉“切人”相同。

“時”字讀音,上古讀“djew”(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唐代以後轉為“zji”(《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元代又轉為“zhi”(《蒙古字韻》音譯)。《中原音韻》讀“shi”(根據寧繼福擬構轉漢語拼音)。現代漢語讀“shi”(普通話)。

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需要指出的是,從古至今,“d/t”與“l”聲,都存在著無比密切的對轉關係。如朔城區和平魯區一帶,方言裡的結構助詞“哩”,均為“的、地、得”音的流化所致。同時,有跡象表明,即使是上古漢語中的“d/t”聲,很大一部分也是由遠古的“l”聲演化而來。如“時”字,繁體“時”,異體“旹”。《說文解字》:“四時也。從日寺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音“djew”。同時,在《說文解字》中,寺,“廷也……從寸之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構“寺”上古音“ljews”。說明“時”字在上古時期,不同方言區就存在著“ljew”與“djew”的異讀。後期“djew”音沿著官話“djew”>“zji”>“zhi”>“shi”的語鏈音轉為普通話“shi”。但在方言裡,“ljews”音一直保留至今,並記寫為“溜”。所以,“溜”可以視之為“時”字古音“djew”的流化。

而“霎”字,本意“小雨”。引申義“很短時間”。如“霎時”。“霎”之讀音,經歷了“sre:b(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riep(《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ca(《蒙古字韻》,音譯)>sha(《中原音韻》,寧繼福)>sha(普通話)”的演進過程。方言“夾不溜差”之“差”,為《蒙古字韻》“霎”字“ca”音所寄。

時霎,義為“片刻”。如黃庭堅的《惜餘歡·茶》:“未須歸去,重尋艷歌,更留時霎。”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不敢住時霎,即便待離京華。”曾瑞的《一枝花·買笑》套曲:“能清歌妙舞捱時霎,會受諢承科度歲華。”

隔不時霎,意即“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行為接續)”。方言謂“隔(夾)不溜差”。

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