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首 | 訂閱“陝北記”立刻馬上看!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作者丨王克明

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透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的原來語音形態,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原始繼承性,稱謂其“原音詞”更切近本質。論文收載於邢向東教授主編的《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訂後,“陝北記”分五篇連載,每篇保留文中小題,外加新擬標題。

3.通過歷史比較觀察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陝北方言的“圪頭詞”現象也引人注意。對入聲 kəʔ 不表義音節,專家學者已極備述,論說者眾。圪頭詞與上古音和蒙語以及不同時期藏語等詞語的歷史比較,反映出詞頭“圪”的一種起源現象,由此可以觀察到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話“圪溜”是描述“彎曲”的形容詞。楊雄所記“鉤”之“鉤格(洛)”音,是其可能來源。但上古鉤無復聲母,未知前上古音。“屈”是“曲而不伸者”,上古音 klud、khlud;“曲”是“不直也”,上古音 khloɡ。二字詞義都是“彎曲”,“圪溜”也可能是屈、曲的原音詞。

《詩經》有“兕觵其觓”。觓(qiú)上古音 ɡrɯw,指獸角彎曲狀,後也寫觩。觩上古音 ɡu。《揚雄·甘泉賦》有“玄瓚觩䚧”。

1

“觩䚧(liú)”也是謂彎曲狀,是觓的原音詞。班彪《北征賦》有“遠紆迴以樛流”。樛(jiū)義彎曲,上古音 krɯw。“樛流”亦義彎曲,是樛的原音詞。又有“佝”,《集韻》釋“病僂”,脊背彎曲。佝上古音qhloos,佝僂是佝的原音詞。“樛流、觩䚧、佝僂”都與“圪溜”有原音傳承關係。鉤、屈、曲、樛、觓、佝等詞的上古音,構成了漢語中一個形容彎曲的“圪溜”群。這說明圪溜的圪頭源於歷史原音。

蒙語的“彎”是 mæxɪr(瑪格里),與“圪溜”有對應性。“彎”的藏語夏河話 ɡər,錯那話 kur mo,羌語博嘎爾語 pa kar,景頗語阿儂怒話 ɡo ɭaŋ,緬語載瓦語 kor,

2

都與“圪溜”對應。在藏語、羌語、景頗語、緬語、彝語的26種方言中,“彎”這個形容詞,約80%都與“圪溜”或“鉤”有語音對應性。除上述外,藏語支中,藏文 ɡug po,拉薩 ku ku;羌語支中,普米(九龍)ɡõ,爾蘇 khuo khuo;景頗語支中,獨龍 dɯ ɡɔʔ,達讓 kɯ tiɯ,格曼 kɑi tɯ kɑi;緬語支中,緬文 kɔk,仙島 kɔʔ,阿昌 kok,緬語 kɑuʔ,克倫 ke;彝語支中,彝語(南華)ɡu,僳僳 ɡo,基諾 a khu,納西 ɡv。

3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話“圪撈”是謂攪和、和弄。蒙語攪和 xoelɪɔx(赫倆赫),與圪撈有對應性。“攪”的藏語是 dkruɡ,藏語支錯那門巴語的麻瑪話是 kroʔ,都與“圪撈”對應相似,也與攪的上古音 kruuʔ 對應,圪撈是攪的原音詞。此外,不少地方都有的“和弄”一詞,也與蒙語 xoelɪɔx(赫倆赫)有對應性。胡臥切“和(huò)”上古音 ɡools,和弄是和的原音詞。

陝北的“圪捩”一詞,有別扭、固執、不好相處、不協調的意思,與蒙語說偏向、偏差的 xələbrəl(格勒伯),對應相似。同義,陝北也說“狡”:那人可狡了。狡有戾義,乖張違逆,上古音 kreewʔ。“圪捩”是“狡”的原音詞。

陝北“圪梁”詞義是“崗”。蒙語說稜、梁是 xɪr(格里。山樑音格令),與圪梁對應。走山樑說 xɪrlǎx(格日勒忽)。“崗”上古音 klaaŋ,圪梁是崗的原音詞。

陝北量詞“骨咧”,是一掛鞭炮的“掛”。蒙語量詞串、掛是 xilxəː(格里格),與骨咧有對應性。“掛”上古音 k

w

rees,骨咧是掛的原音詞。

陝北說“滾”是“骨攏”,即北京的“骨碌”。蒙語打旋、翻滾一詞是 xʊɪlrǎx(歸拉赫),與骨攏、骨碌有對應性。“滾”上古音 kluunʔ,骨攏、骨碌是滾的原音詞。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骨圙”是卷的量詞,指一卷一卷的,筒形的。蒙語的卷、捲成筒形是 xʊɪlǎx(歸拉赫),與骨圙對應。居轉切“卷”上古音 kronʔ,骨圙是卷的原音詞。

陝北動詞“骨拉”義“刮”,蒙語刨、鏟、刮、削是 xarǎx(哈熱忽)。中世紀後,蒙語裡的 k 子音,分化演變成了 ɡ 和 x,

4

故 xarǎx 與骨拉音義對應。“刮”上古音 k

w

riid、k

w

raad,骨拉是刮的原音詞。

陝北“圪剌”一詞指山溝類地形、偏遠的小山溝,詞源於“谷”。谷是兩山之間,上古音 klooɡ。緬語谷 khlok,標敏瑤語山間 dən khlɛ,藏語深澗 ɡrog po,都與“圪剌”對應。“圪剌”是“谷”的原音詞。

陝北話“角”說“圪嶗”,同孔穎達所記角落,亦同元人所寫肐落、閣落、圪落,也同今人所說旮旯。藏語“角落”音 ɡrwa,標敏瑤語“屋角”說 pla klɔ,都與圪嶗對應。角上古音 krooɡ,“圪嶗”和角落、旮旯等都是“角”的原音詞。

陝北把黑心秤叫“黑圪欄秤”,“圪欄”義“杆”。莊稼稈的“稈”,《集韻》謂“與杆同”。“稈”上古音是 klaanʔ,因之,圪欄是杆的原音詞。

陝北話“圪塄”義謂埂坎。埂上古音 kraaŋ、kraaŋʔ,圪塄是“埂”的原音詞。又有“疄”義田壟,與“埂”形成異文。疄上古音 rin、rins。

陝北話還有“圪愣”一詞,用於停阻義,如說話中間圪愣一下。圪愣是“梗”的原音詞,梗上古音 kraaŋʔ。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語詞“骨連”,義蜷縮,是“蜷”的原音詞。蜷上古音 ɡron。

陝北管夾肢窩叫“胳老缽”,這是“夾”的原音詞。夾上古音 kreeb,甲骨文字腋下二人。

從藏語言中觀察前置子音音節化的過程,可以看到,複子音中的前置子音 ɡ,在語言變化中,獨立為音節,成為了“圪”。如古藏語新舊的“新”ɡsar pa,羌語成為 khsə,嘉戎語前置子音弛化成了 kə ʃək;古藏語“活的”ɡson po,嘉戎語弛化為 kə sə so;“豹”ɡziɡ,嘉戎語弛化為 kə ʃtʃək。“嘉戎語曾經大範圍地發生過前置子音音節化過程”,

5

其數字一至九中,八個出現了前置 kə 音節。

6

如“三”,古藏語是 ɡsum,羌語變為了 khsə,而嘉戎語前置子音獨立,成為了 kə sɑm;“九”dɡu 成為了 kə uɡu。

“乾淨”一詞,羌語 kɛn tsɛ 的雙音節語音幾近漢語,嘉戎語 kə ʃo 也是雙音節。它們都來自古藏語 ɡtsaŋ ma 的前置子音音節化,獨立出了“幹”(kɛn、kə)這個不表義音節。

7

漢語詞“乾淨”中的“幹”,實際上也是“不表義音節”,不具有從古至今漢字“幹”所具有的任何詞義。與羌語詞一樣,“乾淨”的兩個音節兩個字,表達的只是“淨”的詞義。漢語的“乾淨”是一個“圪頭詞”,元代開始把圪頭書寫為“幹”。但是“淨”上古音 shreeŋ,無前置子音 ɡ、k。未知前上古音。《集韻》釋“淨”為“冷貌”。“冷”上古音 reeŋ,與“淨”形成異文。雖然在與羌語的比較中尚觀察不到“幹”的來歷,但可知“乾淨”也是一個漢語原音詞。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話裡的一些圪頭詞,因為未知對應單音詞,不易判斷源流。但它們與蒙語詞的音義對應,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古語傳承的可能性。

如“圪尖、圪樁”,是謂木尖樁一類。蒙語變尖、變細長是 gɔʤɪːx(格吉忽),尖的、尖錐形的是 gɔʤgɪr(格吉格日),尖的、尖長的是 gɔʤɪŋ(格莊)。它們與“圪尖、圪樁”相近或相同。

如“圪胝兒”,陝北謂小疙瘩。宋《軒渠錄》有“要剪腳上骨茁兒、肐胝兒也。”蒙語說鼓起、凸起是 gudiːx(古地克),與圪胝兒相似。

陝北說土堆、土峁是“圪堆、圪都”。宋元寫“骨堆、孤堆”,《五燈會元》有“平地起骨堆”,《老生兒》雜劇有“嫁的狗隨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蒙語說凸起的、隆起的是 gudgər(古都格日),與“圪都”有相似性。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幹而翹起,起皺,收縮發皺,陝北說“圪齪”;皺眉,皺褶,陝北說“圪皺”。蒙語幹而翹起、起皺的 xɔrʧɪ:x(浩拆),抽皺、起皺褶的 xarʧɪ:x(哈拆),聲母 x 是從 k 演變過來的,因此與圪齪、圪皺對應相似。

陝北話“圪料”義不平整、彎曲、兩頭兒翹起。宋代寫作“吉獠”。《五燈會元》有“吉獠舌頭問將來”等語。蒙語兩頭翹起說 gædrǎx(格德熱忽),與圪料有對應性。翹上古音 ɡew、ɡews,無L復聲母。但宋代俗語常用“吉獠”,說明“圪料”不是蒙元影響,早已是口語。

不表詞義的前置音節,陝北話除了“圪”,還有骨、卜、忽、得。藏語的音變中,有的前置子音獨立成了骨、卜、得等詞頭音節。如古藏語的“賊”rku ma,扎壩話成為 ku ma,木雅話是 ku mi;古藏語的“官”dpon po,扎壩話 pe mbu,木雅話 po mbə;古藏語的“爪子”sder mo,嘉戎語 tɒ pɒɪ,木雅話 de mə。

8

在同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言中,和溫州方言、閩粵方言中,動植物名詞帶“圪、卜、忽、得”不表義詞頭是普遍現象。這類詞陝北雖然存量不多,但虼蚤、圪針等,反映出它們來自共同祖語的可能性。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傣語(德宏)的鸕鷀 ka tsai、白鷺 ka‘jaːŋ,壯語(武鳴)的樟樹 ko’ɕuːŋ‘、草 ko’tum,溫州方言的蟑螂 kuɔ za、臭蟲 kuɔ sai,閩粵方言的蟑螂 ka‘laʔ、八哥 ka’diŋ等,詞頭是“圪”的同類。壯語(武鳴)的蜜蜂 tu tiŋ、老鷹tu lam,閩粵方言的蚯蚓 tɔ kin,詞頭是“得”的同類。溫州方言的螞蟻fu ŋa,閩粵方言的蒼蠅pu‘jiŋ,詞頭是“卜”的同類。閩粵方言的蒼蠅hɔu liŋ,詞頭是“忽”的同類。“忽”即“胡”。東漢前“胡”無實義,是不表義音節,如胡螓、胡蟬等。

9

“胡”指西域是後起義。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古代南方地名和人名的發語詞,也可以與陝北的“圪、卜、忽”等詞頭比較。句章、句容、句餘、句無、姑蘇、姑蔑、姑幕、姑復等地名,勾踐、句吳、夫差、夫楖、無餘、無疆、餘善、餘祭等人名,“它們的冠首字,卻可以確知只是古越語的發語詞而已”,

10

也是沒有詞義的不表義音節。傳至今天,南方的箇舊、個馬、個陋、個宕等地名的“個”,亦不表義。古越語是多音節語言,有學者認為屬於南亞-南島語。它們像阿爾泰語、藏羌語給陝北留下了“圪”字頭一樣,在南方留下了“個”字頭。“圪”與“句、姑、個、古、過”對應,“卜”與“夫、無”對應,“忽”與“餘、於、烏”對應。

註釋

1

網友元流書坊為本文提示了觓䚧、樛流、疄、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顱、㸙等詞。

2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微信無法顯示音調標註。

3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

4

參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蒙漢詞典》前言21頁。

5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7頁。

6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117頁。

7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頁。

8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428頁。

9

引自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40-14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

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76-177頁。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簡介:

陝北記(ID:jiadushu) 一個離開陝北的青年,酷愛陝北文化,寫作、知識分享。「陝北記」

長期向您約稿:

原創稿件一經選用,以資獎勵!

題材:

真實故事,歷史,陝北文化,等等都OK~

郵箱:

qinke04@163。com

—— 完 ——

點選下方標題,再讀點別的~

一個陝北人眼中的縣城丨兩個人的陝北

什麼是陝北丨我為什麼愛畫知青題材的畫?

《紅樓夢》中的陝北方言丨路遙與陝北方言

我與路遙的故事丨陝北人說古代話

陝北合龍口丨“壓箱底兒”的秘密

陝北“士紳頭子”丨陝北農具紀事

陝北方言中的“南蠻子”丨“臭狐子”

“狗上房簷”丨“賣青杏兒”丨鬧房聽門

“張士貴的馬”丨那個陝北青年——路遙

赤腳醫生孫立哲丨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王克明專欄:來自遠古的蒙漢“不浪”群

蒙藏漢都說“牛不勞”?

上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丨王克明

陝北記

陝北 | 物產 | 文化 | 出版小編:陝北君(微信 :shufangj)合作郵箱:qinke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