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潘家園買假記

對於收藏者而言,買假俗稱“打眼”,一個生動而形象的詞,自己打自己還是被別人打,另論。但這是一個必然和自然的過程,又叫“交學費”。

高洪波:潘家園買假記

1995年夏天我開始逛潘家園,首次是陪臺灣畫家兼詩人楚戈先生,他同時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專家,同逛者有北京畫家古幹,可以說是古幹把我領進潘家園的,他喜收木匠用的墨斗,那一天就買了四五把之多。

楚戈喜玉,且出手大方,二百元一塊的小玉件,在他眼中便宜無比,一口氣買下若干,大多是明清件,說拿回臺北送朋友,是一份厚禮。

楚戈購玉的熱情傳染了我,開始關注各類玉件,並揀自己喜歡的進行選購,這一來不打緊,竟有些剎不住手,胡亂買下的玉件,大多是憑一種衝動和直覺,或者隨口討價還價之後的妥協。但沒想到買到手的玉件,經一位朋友欣賞過後大加誇獎,便有些飄飄然起來,殊不知這種飄然之感正是買假陷阱。

那一日已近集市的尾聲,我騎車去湊熱鬧,尾集人氣漸散,或許能碰到急於離京歸鄉的貨主,甩賣亦未可知。抱著這樣一種心理,我走入市場匆匆掃描,可能我的神態引起別人的注意,幾個操河南口音的小夥子怯怯地圍過來,極神秘地問我:“要不要高古的玉?”

那幾日我每夜攻讀各類介紹玉器的書籍,滿腦子是商、周和戰國玉的造型,對“高古”二字十分敏感,河南又恰巧是殷墟及婦好墓的所在地,河南口音便有一種古文化的內蘊,讓你憑空產生一種親切和信任感。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幾個純樸親熱的河南小夥子的簇擁下,我買下了一種商代風格的玉龍佩,臣字眼,雙陰線,準確說叫“玦”,更了不起的是這塊玉居然像燒過的雞骨一樣潔白光滑,人稱“雞骨白”。

河南小夥子們開價三千元,我還價五百,他們爭讓一番,以一種大度豪爽的姿態,把這件“商代玉玦”忍痛交給了我,他們的眼中滿是誠懇,說以後一定和我交朋友,拿到錢後點都不點,很義氣的樣子。

這件“雞骨白”自然是假到家的玩意兒,而且在河南批次生產,我幾乎用百倍的價格買假的同時,也買到一種經驗:凡熱情過度的推銷,背後註定有詐。(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