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明代書法秉承前代,帖學大行,束於碑刻,囿於守舊,加上科舉取仕的影響,於是衍出千人一面、一字萬同的““臺閣體”。明初堪稱大家的“三宋”(宋克、宋璉、宋廣)均未擺脫其時嫵媚書風的影響。然而,深厚的帖學素養也造就了一代上追晉唐、力圖革新的書法家,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昊縣)人。相傳他五歲時就能寫徑尺大字。其小楷學鐘王,清勁古秀,自成風格;草書學懷素、黃山谷,燦漫縱逸,氣勢豪邁。有名作《出師表》《赤壁賦》、《黃庭經》等。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祝允明《赤壁賦》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後以字為名,更字為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書法與祝允明齊名,精工小楷,楷法鐘王,字型博寬舒展,謹嚴渾樸。他早年在生員歲考時,因字寫得不好,而不能參加鄉試,促使他發奮練字,從此每天臨習《千字文》一遍,一直堅持到晚年。果然,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書法終於取得了卓著的成績,達到了“可比肩趙文敏”、“神理超妙”的藝術境界。其代表作有《離騷》、《赤壁賦》《滕王閣序》等。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文徵明行書

董其昌,字玄宰,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淞江縣)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世稱“董香光”。他書畫兼能,尤擅行草書,作品有《行草書卷》、《琵琶行》等。《明史·文苑傳》稱:“其昌書始於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其書法圓勁蒼秀。結構森嚴,布白疏宕閒逸。清初的一些書法家如沈荃、劉墉、王文治等無不受其影響。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董其昌行書

明代著名書法家,還有邢侗、米萬鍾、張瑞圖等。邢侗工於臨摹,精研二王,達到幾乎亂真的地步;米萬鐘的行草,得米南宮家法,含章草遺意時有南董北米之譽;張瑞圖的書法也是出自鐘王,極有個性。他們與董其昌合稱“晚明四大家”。

明代書法論著中較著名的有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解縉的《春雨雜述》、項穆的《書法雅言》等。

清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書道中興的一代。以乾嘉時代為界限,可劃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帖學期,後期為碑學期。中葉碑學的興起,打破了宋、元、明以來的帖學壟斷,使長期衰微的篆、隸、北魏書法在清代書壇上重放異彩。

清初書法仍沿明習,盛行帖學,不出董、趙範圍,同時受科舉考試的束縛,因而重複了明代書法的老路,形成與“臺閣體”一脈相承的“館閣體”。在這帖學籠罩期,有鄭燮、金農為代表的“革新派”,以充滿生機的書藝,一掃當時單一、靡弱的書風,成為“革帖學之故步,開碑學之先聲”的先行者。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是畫史上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其書法獨闢蹊徑,糅合篆隸楷行草各體,參雜繪蘭畫竹之法,體貌奇詭,似斜反正,然又“奇”面不“怪”,他自稱為“六分半”書。其章法別具特色,被人稱為“亂石鋪街”。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鄭燮行書

金農,字壽門,號冬心,浙江杭州人,與板橋齊名。其書師承古法,融漢隸魏碑之長,突破時流,參以己意,獨創橫粗直細、方整斬截的“漆書”。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金農隸書

鄭板橋、金農的書法一反清初萎靡之風,他們這種突破時流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清代書道中興,乃是經歷了“北碑盛行、帖學漸廢”的歷史轉折。清代中葉,出土碑版漸多,金石考據之學盛行,很快興起碑學之風。於是書家崇漢魏,追周秦,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及至秦篆古籀,探索一條從原始古碑中求新趣的藝術捷徑,從而登上篆隸的高峰。這一時期,個人風格突出,有成就的書法家很多,鄧石如、伊秉綬便是這支異軍中的捷足先登者。

鄧石如,字頑伯,號完白石人,安徽懷寧人。他出身清貧,學書勤奮,四體皆工,尤以篆隸出類拔萃。他從金石碑版入手,運碑入帖,將隸意摻入篆法,筆勢流暢、沉雄樸厚,使篆書衰落數百年之後又重放異彩,開創了碑帖並重的新路。他的作品被尊為碑學的典範。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鄧石如篆書

伊秉綬,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寧化人。他最善隸書,其書法直追秦漢,並行以顏字筆勢,故他的隸書有顏書的骨氣,筆圓體方,氣度恢宏,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伊秉綬隸書

另外,晚清的趙之謙、康有為等書法中堅也都得力於碑學。趙之謙,字益甫,後改字偽叔,浙江紹興人。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家和篆刻家。其書法各體兼擅,尤善用婉轉流利的筆致寫北魏書。其它書體也多帶有北魏書的筆勢,顯得樸厚自然,很有個性。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趙之謙墨跡

康有為,字廣夏,號更生,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他崇尚碑學,身體力行。其書法以漢魏用筆,行書結體,熔冶諸家,自成一格。人們認為他的書論比他的書藝對書壇的影響更大。

書法簡史:明清書法(六)

康有為行書

清代的書家甚多如王鐸、傅山、劉墉、包世臣、何紹基、張裕釗、翁同龢、楊守敬、吳昌碩等皆有名於時,不一一介紹。

清代的書法理論著述,比明代更加豐富,主要有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劉熙載《藝概·書概》。這些著作論述頗為精到,在當時和對後世都有廣泛的影響。

有清一代,整個書壇呈現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這一代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書法藝術珍品,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書法創作經驗。

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如此悠久,歷代知名或不知名的書法家,燦若群星,不勝列舉。他們共同創造的寶貴的書法藝術遺產,需要我們很好地加以研究、繼承和發揚。只要我們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敢於創新,就一定能夠超過前人、推陳出新、開創我們新時代的新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