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祝允明(1460—1526),明代著名書法家,生於明朝天順四年,卒於嘉靖五年,明蘇州府長洲縣人。字希哲、晞喆,因長相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號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又因其曾官至南京應天府通判一職,故世人亦稱其為“祝京兆”。

明代文學“後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貞曾說“天下書法歸吾吳,而祝京兆允明為最”,這段話可謂是對祝允明的歷史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祝允明可以說是自元代趙孟之後,晚明松江董其昌等人出現之前,在書壇上引領吳門書家崛起的關鍵核心人物,在整個明代書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舉足輕重之地位。

01

文人世家

祝家的故事,要從祝允明的七世祖祝碧山開始講起。根據吳寬所撰《明故太中大夫資治少尹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致仕祝公神道碑銘》中記載,祝碧山是在元朝時,從松江遷職於吳門,後代遂居於此,祝碧山在元時所任之“萬戶府經歷”、“平江路總管”等職務,都是地方要職。然而祝碧山之後的好幾代人,都沒能入朝做官。直到祝允明的祖父祝顥這一代,才中了進士,進入仕途,祝家這才逐漸成為吳門的眾多顯赫家族之一。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祝允明的祖父祝顥年少時為人篤實,一直不以追求仕途為目標,反而以善於“易學”名於吳中郡學,常有人勸他出世為官,他也不當回事,甚至領了“鄉薦”的名額之後,也一度不去參加省試。正統四年(1439),祝顥中了進士,時列二甲第五名。朝廷給了他一個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的職位,祝顥不願接受,拂袖而去。之後他又做過刑科給事中、都御史、山西參議。因為在山西督辦錢糧有功,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所以也有後人稱他“祝大參”。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林酒仙詩》。2013嘉德春拍

天順八年(1464),六十歲的祝顥退休回到吳中,時常與徐有貞、沈周、劉珏、吳寬、史鑑、李應禎等吳中士林宿學詩酒唱和,寄興于山林間詩酒唱酬,筆墨風流。李應禎曾提到:“吳中士林宿學與夫宦遊而休者累十數輩,暇則尋山問水,擇勝而遊,其文章以縟麗自喜,詩亦典贍有思致,字愛作行草,遠近求者,一皆應之無倦容,盡其風流文雅,最為人所愛慕。”

祝顥的思想中有濃厚的儒家“仁者”之心,常平反冤獄,興學重教。正是因為祝顥官為人有厚德之美,頗得民心,所以在他七十九歲離世後,祝顥的父母與夫人錢氏都獲得朝廷的推恩贈封。

如今還能看到的,是在沈周四十三歲所作《魏園雅集圖》上,有一段祝顥親筆的詩文題和。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沈周《魏園雅集圖》(區域性)。遼寧博物館

祝顥的夫人錢氏,是吳中名儒之後,其父曾為靖安州同知。錢氏為祝顥生有子女四人,一男三女。兒子叫祝瓛,即祝允明的父親,三個女兒之後都嫁入了官宦之家。而祝瓛娶了大學士武功伯徐有貞的長女為妻,生下了祝允明。祝允明外祖父徐有貞是明代中葉正統、景泰年間政壇的風雲人物,同時也是祝允明、文徵明等吳門書家群體在書壇崛起的先導。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三體《雜書詩》卷(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祝允明出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初六(1460年1月17日),此時他的祖父祝顥正在山西布政使右參政任上。祝允明是在幼時六歲,即成化元年(1465)隨祖父及家人從山西回到蘇州,在歸途中,南方的溫柔綺麗、北地的豪情勝景,所見所感實足令祝允明震撼不已,非常難忘。而這對於祝允明一生介乎書生與俠客之間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三體《雜書詩》卷(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祝允明隨祖父祝顥回到蘇州時,其外祖父徐有貞也已得詔返鄉。祖父精於詩文、酷愛行草。外祖父是明宣德八年(1433)的進士,才華絕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都很精通,後來又因迎英宗復辟有功,委任為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內外二祖都曾身居高位,在書畫文藝方面又多有造詣,在吳中的聲望極高,與杜瓊、劉珏、沈周、吳寬等名士也頻繁地往來。

祝允明曾回憶童年的情形時曾言:“外祖武功公為此遊此詞時,允明以垂髫在側,於斯僅五十年矣。當時縉紳之盛,合併之契,談論之雅,遊衍之適,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復見有相似者,真可浩嘆。”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三體《雜書詩》卷(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幼年時期的祝允明是幸福且幸運的,他有幸得到內外祖父以及眾多前輩的呵護,在非常優渥的環境下成長。他聰穎早慧,先天稟賦極好,又有兩位大儒的親力教導,五歲時的祝允明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行,九歲時已能作詩,被稱為“神童”。十歲時的祝允明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深得吳門很多前輩的賞識器重。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劉君文威聽泉記》卷。故宮博物院

成化十四年(1478),十八歲的祝允明娶吳門前輩南京太僕少卿李應禎的長女為妻,次年入學為生員,後因才學出眾,深受學官賞識,得補廩生,自此步上了坎坷曲折的求取功名之路。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李應禎 《與棕園札》。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02

家族擔當

隨著祝允明年齡的成長和聲望的提升,他在吳門文化圈中也開始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這種角色轉變首先來自他的家族內部。

祝允明十三歲時即成化八年(1472)的外祖父徐有貞去世,而祖父祝顥與父親祝瓛同於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這時祝允明僅二十四歲。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千字文》( 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祝顥到祝瓛再到祝允明,祝家已經兩代單傳,隨著祖父與父親的離世,年輕的祝允明作為其家族中唯一的傳宗接代的男性,無形中成為家族與社會聯絡的最重要的角色。少了內外二祖的庇護,青年時期的祝允明從少時被動陪同內外二祖與吳中眾多前輩相互交往,轉變為自發主動地代表祝氏家族與吳中名門往來。

家族遭遇接連失去關鍵人物的情況,迫使青年時期的祝允明必須儘快地轉變角色,從而維護與保持與家族相關的複雜社會網路,傳承詩禮儒學家風。成化二十一年(1485),祝允明的祖姑祝妙靖逝世,祝允明為撰墓誌銘。弘治四年(1491),祝允明的另一個外祖父陳紳去世,也是祝允明為撰墓誌銘。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蘭亭序》(文徵明補圖)。遼寧省博物館

如果說這兩篇墓誌銘的撰寫是祝允明分內之事,那麼當他的外祖母蔡妙真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去世時,他代母舅徐鑄為撰墓誌銘,似乎更能說明祝允明在整個大家族中地位與角色的變化。或許是母舅不善詩文,又或是徐氏族人中擅詩文者已甚少,總之,為遠親撰寫墓誌銘,可以說明祝允明在當時已經為整個大家族在吳門文化圈中最有社會影響的人物了。

03

吳門領袖

青年時期的祝允明博學眾長,由於書法家司馬垔和工部尚書徐貫二人的賞識,使得祝允明的名聲一時享譽南北二京,成為天下名士。然而,他在學業上卻並未因此而一舉取得功名,甚至連鄉試連續四次不中。

弘治五年(1492)八月,已經第五次參加鄉試的祝允明,終於得舉應天府,而允明此時已三十三歲。參加此次鄉試的考生共二千三百餘人,合格者一百三十五人,祝允明以《易經》應考,榜列第一百一十五名。此次鄉試的主考官是同為吳門出身的,曾“連中兩元”的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鏊。他對祝允明的答卷深加讚賞,認為祝允明是可造之材。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臨《黃庭經冊》(部分)。臺北故宮博物院

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祝允明在求取功名之路上可謂嚐盡辛酸冷暖,雖然取得了“舉人”身份,其名聲也在文人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從透過科舉考試名列前茅而走向仕途的漫漫長路來說,才剛成功了一半。對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若想真的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實現自己的經世之夢,科舉實在是一條無法繞過的必由之路。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東坡遊記》卷(區域性)。遼寧省博物館

中舉之後的祝允明文名更盛,沈周曾賦詩稱其“君今文名將蓋代,蹤跡所至人爭迎”。在這段短暫而美好的時間裡,祝允明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等常常相聚談文論藝,雖然在年齡上,祝允明要稍長於唐、文、徐等人,然與他們相互砥礪、相互提高,時人號為“吳中四才子”。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此之後,祝允明赴京的會試卻屢次不中,科舉之途頻頻受挫。成化十五年(1479),祝允明十九歲,長子祝續出生。28年後的正德二年(1507)秋天,祝續在應天府的鄉試中了舉人,4年後的正德六年(1511),祝續與父親祝允明同赴京城參加會試。兒子祝續中了進士,而其父祝允明,再次名落孫山。

會試連連受挫,祝允明曾自嘲“迂遲失馬中”,但兒子祝續能得以高中,順利步入仕途,他又喜出望外、萬分欣慰,寫詩感嘆到“幸有丹衷世世存”。祝續後來累升至廣西左布政使,這個職位屬於從二品,從品階上看已經高過其曾祖父祝顥,就這個層面來說,祝續也算是青出於藍、光宗耀祖了,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和陶飲酒詩》(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

老天爺雖然沒有在功名仕途上給祝允明開一扇門,但在詩文書法上,還是給他留了扇窗。除了在少年時期書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天賦以外,祝允明透過家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到了青年時期,這一特長在吳門開放的人文環境中又得到充分發揮。

以手寫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致約齋札》。故宮博物院

從祝允明現在傳世的作品,佔大多數的是中青年時期所作,而這些作品許多都是與吳中諸多前輩雅集交流時,應請而完成的。明代中期吳中文士之雅集交往,除了遊歷山水、詩酒唱酬之外,書畫乃為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與媒介。在當時的文藝環境中,即席揮毫以書畫相贈,或共品前賢書畫,詠題頌讚,是培植或維繫友情的重要方式。在沈周、吳寬、王鏊等前輩及唐寅、文徵明等同輩友人的提攜推重之下,祝允明進而成長為了吳門書家群體中的新一代領袖。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吳中四才子”之唐寅:

至死是少年(上)

至死是少年(中)

至死是少年(下)

“吳中四才子”之文徵明:

吳中山水間最自在的人(上)

吳中山水間最自在的人(下)

參考資料:

《吳中海嶽:祝允明人生與書學考論》 朱圭銘

《那個一生都在“我手寫我心”的祝枝山》 倩倩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於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