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漢字乾坤

般若

”一詞,準確讀音實為bō rě,該詞的讀音,屬於梵語Prajna的音譯

。因佛家祖師們、佛經翻譯家們,在理解或翻譯習慣上略有不同,“般若”還被譯作“波若”、“班若”、“般羅若”等。

起初翻譯佛經的大師們,在翻譯梵語Prajna的時候,因在漢文中,找不到能夠與之內涵完全相同的詞彙,便只好採用音譯,而將

Prajna翻譯作

“般若”。同時,大概是因為“般若”一詞的內涵、意義太過高深,起初為了方便人們理解,佛教祖師們,只好將“般若”簡單翻譯為漢語“智慧”一詞。

“智慧”一詞,出自《墨子·尚賢》

,即:“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智慧”可以理解為:“生命所具有的,基於生理和心理器官的,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昇華等一切能力,即一種高階創造思維能力。”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很顯然,佛教祖師們在翻譯“般若”的時候,借鑑了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智慧”之內涵,而將“般若”翻譯為“智慧”

。最終,般若便於智慧息息相關了。需要說明的是,“智慧”一詞縱然高階,可還是無法完全體現“般若”之全部含義的。之後,隨著佛學在中國的不斷漢化,特別是在借鑑中國儒家、道家智慧思想的基礎上,

般若

”又被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祖師們,進一步翻譯和解釋為“究竟智慧″、“終極智慧”、”辨識智慧″,

並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

。直到這時,“般若”一詞的大致意思,才較為接近,它本來的面目。

事實上,“般若”之“智慧”有二種、三種、六種之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種”之說

。按此觀點,“般若”這種智慧包含6種,即“六般若”、“六種般若”,其一為“實相般若”,其二為“境界般若”,其三為“文字般若”,其四為“方便般若”,其五為“眷屬般若”,其六為“觀照般若”。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一般來說,若是有人能將“六種般若”的感知方式及方法,修成如金剛石一般堅固不壞的話。同時還能將,其它一切的修行方法,都統攝並納入到般若之中,那麼就可實現“金剛般若”境界了

。而達此境界,大致就可徹底改變感知方式,徹除追物逐境的無明習氣,獲徹底智慧之解脫,成無上圓滿之智慧生命。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大乘佛教認為“般若”中最根本的是“

實相般若

”,即“ 實相般若”為“諸佛之母”。

大致意思就是“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不可思議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顯然,這屬於也代表著,智慧的部分。

很顯然,雖然佛學裡“ 實相般若”中的“實相”一詞本就屬於佛學詞彙。但“ 實相般若”中“道體”的內涵,卻明明白白借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的核心理念“道”

。老子的“道”之思想,即:“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不知誰之子,名曰‘道’。”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 實相般若”

“ 實相般若”中

故而,“境界般若”也作“無師智”、“自然智”。一般認為:“若是佛教徒本有的智慧爆發了,智慧倉庫自己打開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而不是老師傳授給的。那麼,便可認為“境界”已達“般若”,俗稱“境界般若”。

進一步來說,若是達到清涼國師(

澄觀大師

)所說的“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朗然,即如如佛”。而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只是想當下明白、清楚的心靈本體的時候,且同時具備寂和照兩個方面。就是達到了和佛祖如來相同的心靈境界了,就是到達“境界般若”了。很顯然,“境界般若”其實是對“實相般若”的認證方式。

境界般若

。”不過,這裡的“境界”是指“疆界”後才引申為“意境”等。

”是指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無盡的。

也因此,佛學大師多有引述中國傳統文化詩句的一些“境界”,來解釋佛學裡的“境界”。例如,藥山禪師(

惟儼大師

)曾經說過:“‘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境界”一詞,最早見於《詩·大雅·江漢》,即“ 召公 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很顯然,佛學裡的“境界”,借鑑了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典籍裡的“境界”的內涵。

。在佛學裡,“文字般若”不是靠聰明而得,乃是悟道之後的自然真情流露。也因此,讀書認字的人很多,而真正能稱文學家的很少,即真正有“文字般若”的人很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乃是因鳩摩羅什大師擁有“文字般若”。說白了,大師之翻譯,因具備“文字般若”,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無論是在文字格調上,還是語言的優美及情感上,都算是別具一格,極具意境和美感,且幾乎無人可以超越。說到底,是“文字般若”成就了鳩摩羅什“四大譯師”之首的美名。

通常,

悟道的時候,過去千萬眾生,所讀的書都會被搬出來,即所有“般若智慧”,都被搬了出來。對於學問好的人來說,有“文字般若”,記憶力強,眼睛一瞄,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即可得“般若智慧”;到老亦如此,即老而不衰。對於,不會讀書的人,無“文字般若”,一個字一個字的摳,雖辛苦萬分,卻不得“般若智慧”,繼而無所適從。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實描述,法界本體與契入法界本體的方法。當然,是指佛所說一切教法,或佛弟子所說一切言教,即包含一切聲教和文字經典

文字般若

”是用文字如實描述,法界本體與契入法界本體的方法。當然,

。所以,“方便般若”也俗稱“方便智”。佛學裡,在千手千眼之觀世音菩薩身上,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這意味著,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就需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修行法門才行,也就是要具備“方便般若”才行。

很顯然,“文字”二字和傳統漢字息息相關,且“文字般若”乃是悟道之後的真情流露,和“道”也息息相關

不用多說,“文字般若”的實現,要藉助“漢字”和“道”之思想。即“文字般若”,和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漢字

需要注意的是,解決普通難題,非“方便般若”,“方便般若”解決的必須是最難懂的東西。例如,我手上沒筆,請人遞給我一支,就不屬於“方便般若”。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方便般若

”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智慧”,即把最難懂的東西,用一種特殊的方法,繼而通達利益於他人,讓人一聽就懂

。那麼是什麼行為呢?就是一個修持的人,自然發起地一種道德行為,諸如如何佈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精進,而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大徹大悟而成佛。很明顯,“眷屬般若”的目標,是實現一個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至善之人。所以,在佛學裡,“眷屬般若”也俗稱“行願”。

佛學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不用多說,要實現“眷屬般若”,就繞不開佛學裡“六度”的前五者。即必須要面對,如何佈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精進,如何禪定,方能得般若,得大徹大悟而成佛。而在這一“行願”的過程中,顯然每一個修行者,都要面對來自“眷屬”的羈絆,即需要面對5個相關的“眷屬”,方能得“般若”,是為“眷屬般若”。

很顯然,“方便般若”與“方便”和“大智慧”兩詞緊密相連,而無論是“方便

。“眷屬”一詞,其最早大致見於《南齊書·江斅傳》書中,即:“江忠簡胤嗣所寄,唯斅一人,旁無眷屬”。該詞的本義就是指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隨機乘便)

”,還是“大智慧”一詞,顯然均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簡言之,“方便般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在佛學裡,“觀照般若”是現量契入,並安住在法界本體(實相般若)的方法。當然了,“觀照般若”屬於報身佛境界,是將意識當下轉為妙觀察智。即以分別意識當下,超越分別意識的境界。

話說,雖說“觀照”一詞,最早出自佛經《楞嚴經》,意為“以智慧觀事、理諸法,而照見明瞭之意。

眷屬般若

”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屬於一種行為

研習佛學,須知一脈般若六種智慧,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很顯然,“眷屬般若”跟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眷屬”一詞息息相關,並深受“眷屬”思想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