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文 | 讀書君

她不是海歸,也不是院士,在她的身上,絲毫找不出一點名流氣派的奢華,和街角的大媽相差無幾。但是,

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人,但卻又是“共和國勳章”的榮獲者,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沒錯,今天要說的這位人物,就是中國本土的老太太——屠呦呦。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她看似如此普通,但是卻又閃耀著耀眼的光芒。6年前,她不亢不卑地站在諾貝爾的頒獎典禮上,接受著全球無數的鮮花和掌聲。

然而,私底下,她又是一個低調到不能低調的人,別人為了“接風洗塵”,她悄悄辦完登機手續,“跑了”。

媒體要採訪她,她總是找各種理由拒絕。在2000年至今獲得此獎的近30位科學家中,她是唯一婉拒媒體採訪的。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同事對她的評價是:

“為人低調,而且是長期低調……整張名片有大片的空白(除了單位、姓名、職務、地址等)。“

“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不管是在會議上,還是個別講話,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屠呦呦終其一生,造福了萬千蒼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她當之無愧!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然而,對於這位中國老太太,很多人對其似乎仍是所知甚少。今天,讀書君就和大家來扒一扒這位中國偉大的黨員女性,有多了不起!

01 不幸患病,對醫藥學產生濃厚興趣

1930年12月的浙江寧波,一位女嬰呱呱墜地,父親從《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中取“呦呦”二字給其取名。

“蘋”,一種植物,名叫“艾蒿”。《詩經》中的此話的意思,大體是一群鹿兒呦呦叫,在原野上啃食艾蒿。

而誰曾想到,這一取名,冥冥之中註定了與青蒿的緣分。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名銀行職員,其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幼年屠呦呦和母親 圖片來源:人民出版社《屠呦呦傳》

儘管家裡兄弟不少,儘管那個年代時局動亂,但是屠呦呦受到的關愛絲毫不少。為了讓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屠呦呦到了讀書認字的年紀,父母將其送到了“翰香學堂”讀小學。

在那個年代,能有機會上學的孩子實屬不多,而能夠上一所好學校的孩子,更是為數極少。

“翰香學堂”建於1906年,古今藏書達5000餘卷,蔡元培、馬寅初等著名學者人士皆曾到此講學,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書香學堂。

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家庭教育薰陶下,屠呦呦從小就接觸到了《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各種古典醫書著作。

似乎,大凡成功的偉人,都要先經歷各種磨礪,正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云云。

1945年,屠呦呦讀到初中,第二年不幸染上肺結核,被迫暫停學業,那年,她年僅16歲。

在那個物資、醫療短缺的年代,得上此病能活命的算是行了大運,而屠呦呦就是那麼一個幸運兒。

患病兩年後,經過精心的治療調理,屠呦呦身體終於漸漸好轉並康復。

這場“劫後餘生”的患病經歷,讓她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想,學了醫,不僅能夠讓自己遠離疾病,還能救治更多的人,何樂而不為呢?從此,她開始投身醫學。

02 投身醫學,深入學習中藥學

寧波有兩所中學——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不太為世人所知。幾年前,這兩座學校,因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突然大火了起來。

1948年,屠呦呦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根據瞭解,屠呦呦讀中學時,“長相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成績並不出眾,只是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隻要是自己喜歡的,總能堅持下來。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屠呦呦就讀浙江省立寧波中學時的學生照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並選擇了當時的冷門專業——生藥學專業。

問起原因,有兩個:

其一,她覺得這個專業接近中醫藥領域;其二,她對這一專業抱有極大的理想抱負。

對此,多年之後,回憶起自己的選擇,屠呦呦還曾如此說道:

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和如今放浪形骸、隨波逐流的大學生不同,在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的人幾乎都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大學期間的屠呦呦,學習十分刻苦,對植物分類等專業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後,憑藉著過硬的學術水平,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在參加工作之時,屠呦呦進一步研究中藥學,學習如何鑑別、炮製藥材,如何分辨藥材的真假,經常“一頭汗兩腿泥”扎到野外去採集樣本……為此,奠定了良好的中藥學知識基礎。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上個世紀60年代,瘧疾肆起,特別當時的華北地區,農村地區尤為成為了重災區,兒童患上瘧疾後的死亡率極高。

瘧疾俗稱“打擺子”、“賣柴病”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傣族人將其稱為“琵琶鬼”。

光聽名字,就足以看出其對人們造成的恐懼影響。在古代,唐朝詩人杜甫曾經形象地描寫過自己對患上瘧疾的感受:

“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透過文字,就足以看出瘧疾對詩人的影響有多大。在當時,古人們對瘧疾的認識並不多,將其病原描述成為“鬼”,當時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恐懼程度。

其實不僅是古代,上個世紀,縱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瘧疾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依舊肆意橫行,如非洲的兒童,因為沒有蚊帳等,孩子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瘧疾,最後導致死亡的人數不計其數。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有5億的病例,超過上百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瘧疾平均每30秒,殺死一個5歲以下的兒童。

雖然當時已經有針對瘧原蟲的治療藥物,比如奎寧、氯奎等,但是皆有顯著的耐藥性、抗藥性。

尋找一種新的能取代奎寧、氯奎的抗瘧疾藥物,挽救成千上萬的生命,成為了當時醫學界的一大艱鉅任務和挑戰。

為了應對瘧疾,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而其中一株被發現,改寫了歷史。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03 為了驗藥,自己當起了首批“小白鼠”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疾研究的任務,屠呦呦被提名為組長。

然而,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百業待興,醫療設施條件也極為有限。屠呦呦帶領的工作小組,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下,從中國曆代的古籍文獻記載的兩千多種動植物、礦物藥中整理、篩選、研究。

在短期內要從幾千種中草藥中去找合適有效的藥物,其難度堪比海底撈針。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困難重重,並沒有擊垮屠呦呦的信念,她反而越挫越勇,在翻閱古籍醫學書籍的同時,還四處拜訪了老中醫,最終編寫了以六百多種藥物為主的抗瘧疾方集,

這其中包括了最關鍵的青蒿方劑。

青蒿入藥,在各代古籍醫學書籍中均有記載,如李時珍就稱青蒿可治“瘧疾寒熱”。但是,關於使用何種青蒿,幾乎沒有記載。加之由於技術條件受限,真正能夠把中藥研究透徹,並將其高效研製出來,使其成為高效藥物的可謂是少之又少。

雖然當時屠呦呦研究小組發掘了多個使用青蒿的方劑,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試驗一度陷入僵局。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最後,屠呦呦在經過了反覆的鑽研之後,從葛洪的古籍《肘後備急方》記載的:“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一句話中找到了啟發。

也許問題就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於是,她改變了方法,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在經過了多次的失敗之後,她終於獲得了成功。於1971年,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而當時,藥物的第一批“小白鼠”試驗物件,是包括屠呦呦在內的科研人員。作為組長的屠呦呦,第一個站出來說:

“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

之後,為了更好地研究青蒿素,屠呦呦親赴海南瘧區,頂著酷暑,深入到患者當中去,甚至親自給患病群眾喂藥。最終,憑藉著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她向社會,向國家,乃至於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青蒿素的研製成功,給全球數億瘧疾感染患者帶去了希望和光明。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現在全球每年有2億多瘧疾患者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瘧疾死亡人數從2000年的73。6萬人穩步下降到2019年的40。9萬人。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獲獎的訊息還是外人傳給她的。

04 不貪慕功名利祿,低調工作生活

對於功名利祿,她似乎並沒有多大的興趣。獲獎之後,屠呦呦的家門口門庭若市,擠滿了各路想要搶奪第一手資料的媒體記者,以及前來道喜祝賀的領導。

而這幾乎都被屠呦呦拒之門外。

有人說她獲獎變得傲慢、清高了,然而她只是不想被打擾,也不想出風頭

。一如效實中學北京校友會的會長陶瑜瑾評價她的性格一樣:

“只有在談到科研工作的時候,她才會滔滔不絕,恨不得跟你說一下午,但說到其他話題,她就很少發表看法。”

“領導都會問她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她從來沒提過什麼困難,但一說到青蒿索,她眼睛就發亮.而且直言不諱。”(曹洪欣評價)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就是: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

2015年12月,屠呦呦從北京飛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當時,某管理局局長專門在航站樓為其接機送來老太太,卻左盼右盼盼了半天,等不到人。

只因,老太太悄悄地“溜”了。

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她說:

“它(這份榮譽)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屠呦呦獲得的這份諾貝爾獎榮譽,為她帶來了46萬美元的獎金,摺合成人民幣約為300多萬元。

之後,她從中抽出了200萬元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設立了屠呦呦創新基金。而剩餘的用在了領獎等相關的費用支出上。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2016年1月4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舉辦了一個“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動,而獲此殊榮,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蒼穹中的一顆小行星的科學家,共有5位,其中包括了屠呦呦。

結果,活動中其他4位科學家都去了,唯獨屠呦呦以“身體不適”的理由沒去……

2019年,屠呦呦獲得國家的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在選公示之前,她還反覆和相關的工作人員確認:

如此重要的榮譽,我夠格嗎?徵求了其他人的同意了嗎?

……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名單

關於職稱,其實,她最初曾有申請過院士。

因為沒有留學背景、博士學位、院士頭銜,她被許多人視為“三無科學家”。她曾申報過院士,但是皆沒有評上。

最初,早在她獲得科技進步獎時,就有人投訴,認為她獨享了其他人的勞動成果,給她加上“罪名”。對此,她沒有過於多言,爭論不休。時至今日,她將要年數過百,早已不再參評院士。

可以說,她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她的一生全都奉獻給了青蒿素事業。

中國有句古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匡濟天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枉人生的意義。

因為,人生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

無疑,屠呦呦就是前者。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屠呦呦一株小草濟天下。

不管如何,從這點來看,屠呦呦這個名字,就註定要刻入人心,載入中國史冊,值得傳頌!

寫到最後,

但願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祖國的接班人,積極向優秀的先輩們看齊,努力拼搏,繼續發揚“青蒿素精神”,

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創造出更多的人生財富和價值!

參考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40年40人》

《三代科學人》

對此,你又是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分享探討~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讀書文史

不是海歸不是院士,成名拒絕採訪,“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啥拿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