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要說古代哪位皇帝最牛的話,那麼首推的一定是秦始皇,以幾乎不可阻擋的方式,將變革和統一帶向其它六國,完成了大一統。然而縱觀世界歷史,要是沒有秦國這些先輩的努力,那麼也就不會有秦始皇最後的成功。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在秦國的歷史上,有位非常重要的“王”——秦獻公嬴師隰,在其他國家以分封而治,貴族強權的時候,就已經採取廢除陪葬、遷都擴大商業圈、郡縣制舉動,來強大國家。不過這些舉動在當時不合理,所以國內外對他的舉措都頗有爭議,甚至導致秦國國力衰弱。不過秦國的皇帝都是雄獅,這點在秦獻公嬴師隰身上最能體現出來,在繼位之後,雖然飽受爭議,甚至還有他國入侵,可是秦獻公自繼位開始,23年的在位時間,花了22年打仗,將企圖威脅秦國的勢力全部推出去,為後來的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秦獻公之後是秦孝公,秦孝公雖然在武力上不及父親,可是卻大膽採用人才商鞅,有了秦獻公前期幾乎瀕臨失敗的變革,商鞅推陳出新,用了全新的方式,在秦獻公的基礎上,改進了變革的方式,令秦國的勢力進一步增強。不過在變革的同時,還有一個巨大的詬病,就是“氏族”,幾乎是當時各國都擺不脫的“頑疾”,牽一髮而動全身。要是秦獻公隨意殺戮,只會逼得當時已經穩定的秦國大亂,甚至國破家亡。所以當時的秦獻公很聰明的忽略這個問題,只是透過“商鞅變法”,來改變應有的格局。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到了秦惠文王,真正的屠刀才斬落,前期的所有變革都是為了最後這一刻做為鋪墊,“商鞅變法”和“氏族”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做出變化的同時,就必須“氏族”拿出手中更多的權力,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不能忍的事情。不過經過兩代的變革,已經初見成效,而秦國國力強盛,秦惠文王找了個藉口,開始向“氏族”動手,而藉口正是變革的商鞅。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在“氏族”看來,商鞅的存在才是變革的最大動力,只要他死,那麼所有問題都將結束,而後秦惠文王先是假裝同意“氏族”殺商鞅,將其車裂而死,不久之後就找“氏族”麻煩,開始一個個的滅過去,為後來國內決策統一打下良好基礎。後來的秦武王、秦昭襄王也是厲害,都是征戰天下的大能人物,直到秦子楚(嬴異人,秦始皇父親)才顯得相對較弱一點,安安穩穩呆在秦國發展國力,對外也曾滅東周、伐韓,對內更是恩施於百姓,可謂算是明君。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有了整整6代“王”的努力,才有了最後那個國力強盛,國內安穩沒有任何異議的秦國,才令秦始皇能擁有號令全國的統率能力,試想一下,要是當時的秦國還是“氏族”林立,做任何決斷都要受人干涉,哪裡還能有大一統的秦始皇。可惜終究印證了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秦國強盛卻二世而滅,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