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5點讓大腦更“靈光”!

如何保持高效地學習?如何獲得更好的專注力?如何預防痴呆的發生?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你是否擁有一個健康活力的大腦。

很多人都知道,透過鍛鍊身體,我們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擁有優美的肌肉線條和強大的心肺功能;但很少有人知道,大腦也有獨屬於它的“養成方法”。

小萱今天來介紹五個方法,趁著居家期間掌握它們,來讓你的大腦更加健康~

1

睡個好覺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好的睡眠對大腦健康極其重要。睡眠可以改善人的各種記憶能力,尤其是程式記憶及陳述性記憶。

程式記憶

是指回憶如何做事情的記憶。比如怎樣騎腳踏車、如何游泳等。這些記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你一旦學會,在回憶時不需要意識的參與,它們彷彿是自動發生的。許多運動員都會保持長時間的睡眠來鞏固這種記憶,比如最近的谷愛凌。

陳述性記憶

是對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識的參與,如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各種課本知識和日常的生活常識都屬於這類記憶。

研究者們也開始推論,睡眠在大腦中扮演的“後勤”作用。有一種有趣的蛋白質——Tau蛋白,會在我們清醒時由腦神經元釋放。當我們睡了一個好覺後,大腦會自動清除大約一半這種蛋白。但如果我們長期失眠,本該減少的Tau蛋白反而會增加。

那過多Tau蛋白在大腦中游蕩會發生什麼呢?研究發現,過高的Tau蛋白可能會使神經元突觸減少、神經功能受損。另外,Tau蛋白的增多與一些可怕的疾病相關,如阿爾茲海默症。所以,要盡力使自己每晚都能好好睡覺。

2

健康飲食

俗話說,人如其食。飲食不僅會改變你的身體,也會改變你的大腦與思維。如果你想保持充沛的腦力,有一種食物你要儘量避免,那就是新增糖。

糖本身並不是壞東西,我們大腦運轉就需要葡萄糖。葡萄糖一般攝取自穀物、碳水化合物、水果等。新增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類,包括飲料中的糖,具有甜味特徵,常見的有白砂糖、綿白糖、冰糖和紅糖。研究發現,長期高糖攝入與認知功能下降存在相關性。高糖飲食可透過影響記憶關鍵區——海馬——使小鼠的記憶功能下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攝糖量不超過50g,最好限制在25g以內。然而一瓶500ml的可樂中,含糖量已經達到53g。大家平時認為的健康食品——果汁,其實也有很高的含糖量。因此,請你儘量避免新增糖,比如,過度依賴肥宅快樂水。

3

學習新知

有很多人認為,到了二、三十歲,大腦就定型了,不會再持續發展。但其實,我們的大腦可以一直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前提是你能保持學習。

低教育水平會導致痴呆發生機率增加。一些發達國家同年齡層痴呆的發生率下降,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群教育水準的提高。較高的教育水平可增加“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這種認知儲備相當於電腦記憶體。當記憶體擴容後,如果發生病變,剩餘的記憶體也可維持機體的正常執行。

一項觀察了60-90歲的老年人的研究發現,主動學習新技能(縫紉或攝影)可以提升老年人的情景記憶(一種阿爾茲海默症特別容易損傷的記憶)。另外,學習的新技能越複雜,記憶力提升越多。所以呢,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下文述及的兩項方法將幫你更好地學習。

4

鍛鍊身體

運動如此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素質,也可以提升大腦健康。研究發現,運動對大腦健康的提升是從多重機制發揮作用的。

從分子層面觀察,鍛鍊可以促進人體釋放BDNF蛋白,這種蛋白是大腦的“肥料”,可以增強記憶能力、改善低落情緒、最佳化睡眠質量等,從而幫助預防痴呆及阿爾茲海默症。

從大腦結構觀察,研究顯示,持續鍛鍊可以增大海馬結構(對記憶力至關重要)及某些灰質皮層。

最後,從臨床表現觀察,運動可以透過前述機制,使人記憶能力增強,情緒及睡眠變得更好。心情美好,自然能更專注於學習了。關於有氧運動和耐力訓練,科學家認為,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對大腦健康更優。當然,鍛鍊的最好方式是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循序漸進,並堅持下去。

5

冥想

冥想到底是什麼?冥想真的對人有好處嗎?冥想會不會睡著?怎麼冥想?或許大家也有這樣的疑問。

一項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一種可以觀察大腦功能連結的磁共振)觀察了冥想對於大腦功能的影響。受試者一共進行了持續8周、每週5次的冥想練習。 研究結果表明,冥想可以增強腦內兩個重要的腦網路——預設模式網路(走神時啟用)和背側注意網路(注意力集中時啟用)——之間大腦聯絡,表明冥想可以在走神和集中注意力之間快速切換,也就是說,冥想練習可以令你反應更快,並在專注狀態下保持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們大腦的探照燈,穩定的注意力可以說是所有大腦認知功能的基石,也是這個資訊紛亂的時代最寶貴的資源(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心無旁騖的讀一本書了?)。以上提到的只是冥想的一個好處,其他還有包括降低焦慮、改善睡眠、穩定情緒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等等。冥想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它並不複雜,也不令人入睡(相反,它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本文摘自公眾號:中山神內一腦智慧平臺

作者:賀旻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