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獲罪,多年的好友高適為何不救他?

李白獲罪,多年的好友高適為何不救他?

《李太白像》,現代,傅抱石

李白因為出仕心切,沒有分析形勢就投靠了永王李璘。永王兵敗後本想逃亡嶺南,但在途中為江西採訪史所殺,作為附逆永王璘的同案犯李白自然也是在劫難逃。與當年在玄宗身邊做翰林學士一樣,李白在永王身邊同樣是文學侍臣,用於裝點門面,並沒有成為參與決策的核心人員。在李白的求救下,當朝勳貴們紛紛施以援手。但此時,一位多年舊友高適卻給李白以很大打擊。

還是在十幾年前,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曾過從甚密,天寶三載的夏天他們曾經有過一陣子同吃、同住、同玩樂的歡樂時光。那個時候李白在三人中詩名最大,受到兩位詩人的仰慕。他們三人同遊梁園,“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在夏秋之際三人又一同到單父,於孟渚澤縱獵。之後三人才分道揚鑣。那時候的高適寫有《宋中別周梁裡三子》,他在詩中形容李白:“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這裡的骯髒乃是褒義詞,意為李白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懷詩》裡也回憶了當年的盛事,“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到了第二年,即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李、杜、高三人又在齊地相聚。李杜還曾同遊石門,並互有贈詩傳世。

李白獲罪,多年的好友高適為何不救他?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現代,林凡,工筆國畫

時光荏苒,當高、李再次重逢的時候,一個是跟隨永王反叛的文人,一個是討逆軍的將領,完全處在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在李白下獄之後,他第一個想到要求救的物件居然是對方的主將高適,李白有如此自信當然是由於兩人之間良好的私交,也因此可以推斷李白對高適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據《高適年譜》記載:“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短短一句話不知凝結了多少李白的失望?當時李白的夫人宗氏聽聞訊息也從廬山下來,趕到潯陽營救,四處求助達官顯貴。李白的詩《在尋陽非所寄內》中有“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之語,即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饒恕董祀的典故,說明妻子為自己多方奔走的辛勞。又據小說家言,宗氏當時也曾求助於高適,但未獲迴應,高適反而燒燬了當年與李白往來的一切信函。坊間傳聞固不可信,但高適沒有為營救李白出力顯然是實情。

歷史上對於高適的冷漠有諸多猜測,一是認為高適擔心影響自己的仕途,不願意沾染李白這種犯了重罪的朋友,生怕引火上身;一是覺得高適與李白交往已在十年之前,到永王謀逆時兩人已經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軌跡,日漸成熟的高適無法理解李白一以貫之的天真,不屑於營救他;還有一種看法以為高適是以不救為救,認為位高權重的高適如果出面相救會使李白更加引人注目而起到反作用。從現實角度考慮,似乎第一種看法更接近事實。在李白寄情山水四處遊歷的時候,高適在哥舒翰麾下效力軍臺,潼關破後曾為玄宗分析戰情,後來又因為反對諸王出鎮而得幸於肅宗。高適的仕途得之不易,與李白相比他的政治成熟度明顯要高出許多。後人從一種美好的願望出發,總希望看到文學史上同時代的巨匠們相互扶持幫助,但在現實中可能恰恰相反。作為政治人物,詩人們在聲氣相求的華美文字外,迥異的政治取向與複雜的人事糾葛更為真實。高適不救李白,如同後世韓愈不救柳宗元一樣,更顯示出歷史本身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