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又耍燈又偷青的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又耍燈又偷青的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元宵賞燈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北宋文豪歐陽修一首《元夕》讓元宵節在家人團圓的意義外,又增添了浪漫氣息,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元宵將至,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十五,春節來到尾聲。春滿大地,農忙和工作迎來嶄新開始。

“元宵節不僅是一個團圓狂歡的節日,它也是一個節點。”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何開四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又耍燈又偷青的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文藝評論家何開四

曾經的元宵節:

耍燈、放風箏、劃甘蔗、偷青

如今已經75歲的何開四生於四川瀘州市,童年和學生時代都是在瀘州的郊縣度過。過元宵當然要吃湯圓,當年的生活條件遠沒有如今好,“吃湯圓”對於幼年何開四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事,“所以一到元宵,小孩們能吃湯圓,還要互相比較哪家的湯圓做得好。”何開四說道。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宵賞燈是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在瀘州,耍龍燈、耍牛牛燈是最常見的燈節活動。耍龍燈在四川民間極為盛行,表演隊伍頂著長長的龍頭及龍身,上街巡遊,敲鑼打鼓,萬人空巷。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又耍燈又偷青的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耍龍燈

牛牛燈則是川南地區獨有的耍燈活動。通常是兩個人耍一個牛,牛皮是用棕樹皮做的,褐黑色。牛頭用油紙紮糊,畫有大大的牛眼,牛角也做得特別大且逼真。同樣伴隨鑼鼓。牛牛燈的範圍要比龍燈小得多,通常一個小壩子就能表演。

何開四回憶道,因為很多耍燈表演當時只在城市裡舉行,一到元宵,他就要和家人走一兩個小時,去城裡看耍燈,“加上晚上回來的路,來回算下來要花費4到5個小時,就為了去看燈,但很高興很值得!”

除此以外,元宵節還是一個放風箏和“偷青”的好節日。何開四回憶著學生時代,每到大年十五,同學們都去操場上放風箏。現在的風箏都是街上買的,當年的風箏卻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先用竹子搭好一個“王”字框架,再裁剪形狀糊上包紙,最後加上簡單的繪畫。

“因為元宵通常也和立春挨著,惠風和暢,元宵節就變成了春天的節日,小孩子還要去‘偷青’,只有在元宵這一天,‘偷青’才是被允許的。”何開四笑道。

所謂“偷青”,即是到別人家的菜地裡“偷”農作物,是一種在四川春節裡常見的民俗活動。在元宵夜裡,孩子們成群結隊“偷青”。何開四談道,大家都約定俗成了,雖然名為“偷”,但其實不是真正的偷東西,而是被豁免了的一種民俗傳統。

“也不會多拿東西,其一是討個吉利的彩頭,其二是小孩子們圖個好耍。”何開四說道。

而在眾多的元宵習俗裡,何開四印象最深、最喜歡的當屬一項“劃甘蔗”的比賽——將長長的甘蔗立在平地上,不用手扶,持刀從上至下一刀劈下,誰劈的越長誰贏。最完美的勝利是將整根甘蔗從頭到尾劈通,那必然獲得圍觀人群的滿堂喝彩。

“這個絕對是當年元宵時瀘州最熱鬧的活動,家家戶戶都在街上看‘劃甘蔗’的比賽。”而還是小孩的何開四,除了看熱鬧外,還能和小夥伴去撿劈下來的甘蔗,是為“搶豁皮”。因為“劃甘蔗”的人少,圍觀的人多,所以“豁皮”是要靠搶的,看誰手腳快。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又耍燈又偷青的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劃甘蔗

元宵節:

中華民族的狂歡節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狂歡節——在疲憊的辛勤勞作後,為自己的身心提供一個休憩整頓的機會,也為一整年的情緒積累提供宣洩的出口,以達到人性的復歸。在何開四看來,元宵節正是中華民族的“狂歡節”。

在以農耕生活為主的中國古代,任何節日、節氣的產生,或多或少都與農業有關。農民辛勤耕種一年後,在春節期間休養生息,才能在開春之後更好地恢復生產。

“因此元宵節不僅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它還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何開四解讀道,元宵是春節的最後一天,過完這一天,春節就徹底過完了,要開始又一年農事的繁忙,所以元宵這一天的民俗活動多而熱鬧,“這當中也有點情緒宣洩的意思,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需要這種方式。雖然現在法定假日是放到初六就上班了,但是在很多農村,過年還是會過到十五。”何開四談道。

也正是這種狂歡的意味,元宵成為“情人節”才有了文化層面的依託。在古代中國的某幾段時期,人們對於男女情愛的壓制和束縛是比較大的,但元宵是一個很好的“出口”。在這一天,男女可以自由約會玩耍,在萬物復甦的春天,又是春節的最後一個狂歡,情慾得到宣洩,情感得到釋放,才能更有幸福感。

“這種文化的形成也或多或少有些人性解放的意思在其中。”何開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