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導讀

祖墳,即埋葬祖先、祖宗的墳墓。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家族傳承、祖先崇拜的國度,祖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其選址,還是看護,都是極其重要的,古人甚至將它與一個家族的興衰,附以“風水”之名而聯絡起來。由是如此,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也都對祖墳的保護重視有加。而一旦有人膽敢損壞祖先的墳塋,那麼損壞者與被損壞者家族之間幾乎都會結下不死不休的世仇,雙方無不欲除彼此而後快。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在唐朝中晚期的歷史洪流中,“救時名臣”郭子儀在面對自家祖墳被宦官魚朝恩盜掘的處境時,卻非但沒有怪罪之意甚至還主動上書皇帝為其脫罪。那麼又是何種原因,導致當時權傾朝野的一代名將郭子儀會有如此不尋常之舉呢?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救時名臣 郭子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名臣良將輩出,但是能被冠以“救時”之名的卻是鳳毛麟角。無它,皆因時勢所造,他的成就既需要歷史人物在個人素質上的聰明才智、果決堅毅,又更需要在時代這種大環境中所造就的危局。

而在唐王朝經過氣勢恢宏的開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貞觀遺風,走到唐玄宗李隆基朝時,一場滌盪大唐的危局終於在755年爆發。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是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的爆發,既是唐玄宗李隆基只知享受,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臣,耽於享樂的緣故;又更是一場隱藏在其後的唐王朝經濟基礎被破壞,土地兼併嚴重,中央與地方矛盾重重的體現。而毫無防備的唐軍面對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北方地區迅速淪陷,就連唐玄宗本人也是惶惶不可終日。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等危局之下,“救時名臣”郭子儀登上了他的歷史舞臺。出生於武周時期、官宦世家的他,早年便透過武舉入仕;天寶八年時,他便已是從三品上的左武衛大將軍;天寶十三年,已經出任都督、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之職。而這場安史之亂,卻才是奠定他武將之才、武將之能、歷史地位的戰爭。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當時正在丁憂的的郭子儀被奪情起用為朔方節度副使。彼時,安祿山、史思明大軍已經佔據河北,攻克洛陽,兵鋒所指關中門戶潼關。潼關作為關中平原的門戶,一旦城破,作為京畿地區的關中將無險可守,局面可想而知。對於這一點唐玄宗自然清楚,可是他在以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位帝國雙璧駐守的同時,卻又有著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之舉。

最終,封常清、高仙芝被處斬,而繼任者哥舒翰也在他的逼迫之下被迫兵出潼關,長安很快淪陷。

至於唐玄宗,也只得悻悻然的逃亡蜀地。而在朔方,本欲迂迴攻擊安祿山老巢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也只得落入了攻堅戰之中。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隨著戰局的推進,756年太子李亨在朔方軍將領的擁簇下登基,而郭子儀也迎來了他的巔峰,職務上他成為兵部尚書,同時還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位同宰相);而在戰場上,他聯合李光弼兵進河北,在常山擊敗了史思明。

可是在這等功勳累累之下,唐朝朝堂之上的宦官勢力卻不甘於寂寞,而魚朝恩便是代表。作為唐王朝中晚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宦官專權也是唐王朝終其始末並未解決的問題。作為唐肅宗李亨的心腹宦官,魚朝恩彼時被授予節制之權,他害怕郭子儀“獨攬大權”便在唐軍節節勝利之際,下詔召郭子儀回京。而後,魚朝恩更是有著令李光弼攻打洛陽的諫言。也正是這種種舉動,導致本已大勢已去的叛軍降而復叛。期間,郭子儀又多次遭宦官誣陷,甚至元帥、兵權皆喪。可是,好在唐王朝有著眾多股肱良臣,終於763年安史之亂得以平定。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然而,利用彼時關中地區防備不足的“契機”,吐蕃人又乘機入寇長安。彼時的郭子儀,在聽聞訊息後,雖然只有20餘騎,卻果斷再次掛帥,一路招徠將士,最終光復長安。其後面對僕固懷恩的叛變勾連外邦入寇,這位彼時已經70有餘的老將卻又一次披掛上陣,再救大唐與危難之間。

期間,唐代宗對於這位再造之臣,亦是不斷拔擢,甚至還尊他為“尚父”。郭子儀的榮譽、名望可以說一時無兩。781年,郭子儀去世。而唐德宗不僅廢朝五日,親臨送葬,甚至還為他賜諡號忠武(忠武之諡為最高榮譽)。

魚朝恩盜掘祖墳

而在郭子儀榮譽等身、得以善終的背後,其實並非一路坦途。這期間,魚朝恩便可謂一劫。魚朝恩對郭子儀的構陷,既有著出於權力博弈的需求,又更有著唐代宗的“默許”。

在不得不利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吐蕃入寇的同時,(肅)代宗又害怕郭子儀掌握軍權危害皇權,於是也就有了在一方面重用郭子儀的同時,另外一方面卻又提防他的舉動。而這也就表現為在安史之亂戰爭中,魚朝恩成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監領大軍;在安史之亂後,魚朝恩又成為天下觀軍容使,統帥神策軍。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其中,甚至還有著魚朝恩“盜掘郭子儀祖墳”的不恥之舉。

在《新唐書》中記載,在眼見郭子儀對叛軍作戰不斷獲勝之後,魚朝恩便

“陰使人發郭氏墓”。

也就是說魚朝恩暗地裡派人將郭子儀的祖墳給 盜掘了。

誠如我們篇首所言,祖墳的重要性對於一個家族而言毋庸置疑,而且郭子儀還是武人出身,又掌大權,那麼郭子儀會勃然大怒,不死不休嗎?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郭子儀知曉此事後,自涇陽回京後有的卻是“自責”。他說道:

“臣久主兵, 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亦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

也就是說,郭子儀非但沒有怪罪魚朝恩,甚至還將自己祖墳被挖這件事歸咎於自己久掌兵權,不能禁止;歸咎為天災,而非人禍。

祖墳被宦官盜挖,郭子儀不怪罪還主動為宦官脫罪, 實在太高明

事實上,作為一個有著大智慧的名臣,郭子儀自然能夠看出在魚朝恩主導的盜掘郭家祖墳的背後,其實有著皇帝的身影,有著權力博弈的影子。而郭子儀則透過“示敵以弱”,巧妙地化解了這場危局。

此後,魚朝恩甚至還有著宴請郭子儀之舉,而當眾人勸說郭子儀不要赴宴之時,郭子儀不僅去了,甚至還拒絕了部下護衛的好意,只帶了幾個家童赴宴。面對這樣的郭子儀,魚朝恩這個宦官感動地說:

“非公長者,得無致疑”。

言外之意就是說郭子儀真乃是長者!

小結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泥淖中,救時名臣往往都不得善終。因為,他們在救時的同時,往往也獲得了極大的權力,而這份權利對於皇權以及其附屬下的權利而言,無疑是對立的。

但是,郭子儀卻是例外。在“功高蓋主”的同時,他卻成功地實現了明哲保身。究其原因,從他家祖墳被魚朝恩盜掘的事件中,我們便可以窺見一斑。那就是知進退、懂智慧運用。

而他的這個故事也被收錄到了馮夢龍的《智囊全集》之中,馮夢龍更是在評價這個故事時給出了“君子不幸而遇小人,切不可與一般見識”的評語。對於小人,我們切不可一般見識,而也只有在保證自我的同時,才可以有下一步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