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是權利的和平交接還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提起“禪讓制”往往應該是一種和平的權力交接儀式,然而縱觀整個歷史就會發現,每一次朝代更迭都伴隨著無數的腥風血雨,白骨露野,“禪讓制”同樣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和平。

夏朝正式建立之前,中華大地上是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而部落聯盟的領袖則通常是由各部落的首領推舉選出,這種看似民主的選舉方式,實則也是各部落首領背後力量的比拼。

禪讓制是權利的和平交接還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帝堯出生於黃帝世家,他的父親便是五帝之一的帝嚳(kù),堯出生後便在其外祖父伊祁氏家長大,十歲的時候才回到父親身邊,十三歲便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後前往自己的封地生活。

等到帝嚳去世後,長子帝摯代而上位,但是由於帝摯不善於處理政務,便將領袖的位子禪讓給了他的弟弟放勳,也就是堯,擇賢明者而禪讓便是從此時開始。

到了堯統治時期,出現了新興的後起之秀,這個人曾經同時被四個部落首領推薦,可見其背後的支持者眾多,便是後來的舜。

舜為有虞氏,屬於東夷部落,其祖上也曾擔任過上古部落的聯盟首領,到帝嚳繼位後,一家子才成為平民,堯擔心這位後起之秀勢力過大,便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

此時,堯的兒子丹朱也在父親虞舜的禪讓下稱帝,但是不久後,便被擁有藉助多方勢力支援的舜打敗。

現有的考古曾發現,堯城毀於戰火,幾乎可以證實舜是以暴力手段登位。舜登位之後,便將丹朱放逐在丹水。

在舜統治期間,夏后氏實力強勁,恰逢當時洪水肆虐,舜便命令夏后氏的鯀(gǔn)治理洪水,因採用圍堵之法,雖緩解了中原的洪水勢頭可水量卻越長越高,舜便以此為名將鯀殺死。

之後又讓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可沒想到大禹採用疏通政策,解決了水患,讓無數部落歸心,之後的大禹憑藉自己的能力,迫使舜不得不禪位於大禹。

禪讓制是權利的和平交接還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而舜對於大禹來說可謂是殺父仇人,官方記載舜死於南巡途中,其實也有可能是大禹追殺舜至南方,導致舜及其兩位妻子死亡,而在《竹書紀年》則記載,大禹放逐舜到蒼梧,最後死在野地。

大禹雖然禪讓與伯益,可最終登位的卻是大禹的兒子啟。

在《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便是以伯益執政,而以啟為吏,雖然大禹礙於禪讓制以及平衡各族利益而選擇了伯益,但是卻為自己的兒子啟留下了實際的權力。

伯益技不如人,被夏後啟奪去了位置,也只能說是技不如人,啟奪權後,由於打破了當時的政治傳統,便引起了其他部族的不滿,啟藉助其背後夏后氏的強悍便順勢開戰。

取得勝利後,便名正言順地從“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

禪讓制是權利的和平交接還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而禪讓制的出現,也為後世的謀朝篡位者提供了一個極為優秀的藉口,比如三國時期的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而魏元帝則禪位於司馬炎。

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對於上古時期的事情多是憑藉個人的主觀臆測,或許是現實太殘忍,所以才會幻想一個美好而和諧是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