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長達兩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漢時期很重要。秦漢時期封建制度進一步確立及趨向完善,其理論何現何在?儒學從百家之中走向獨尊,今古文經之爭使儒學理論更龐大完備,讖緯使儒學及君權神聖化。

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白虎觀會議——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學術會議,對此進行了總結,形成綱領《白虎通德論》也叫《白虎通義》。從而確定了封建政治的基本內涵,略識中國封建社會漫長之意蘊。

一、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

漢武帝採納儒生董仲舒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陰陽五行化的儒學——今文經學成為漢代的統治思想。董仲舒根據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法家的集權思想和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建立起一套以“天人感應”說為基礎,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皇帝是天的兒子,受命於天,代表上天行使權力。天可以透過降祥瑞或災異來表示對皇帝政事得失的意見。董仲舒又把封建秩序概括為三綱五常,並把它們和天地陰陽五行附會起來,以此把封建秩序神化為永恆的宇宙法則。

此外,董仲舒還提出了“大一統”政治思想,“三統說”歷史觀,“性三品”的人性論等等。

經董仲舒改造,今文經學的儒家思想在武帝時取得獨尊地位,董仲舒也就成為今文經學的主要代表。今文經學雖統一了戰國以來各家思想,闡明瞭大一統封建國家的社會政治哲學,但它由於自身的特點而向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對經文的解釋日益繁煩,用數萬字篇幅去解釋兩三個字,學者皓首不能通一經。二是迷信色彩越來越濃,走向讖緯化。讖緯迷信廣泛流傳,毒化了整個思想學術領域的氣氛。讖緯是一種庸俗經學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

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告吉凶禍福、治亂興衰的圖書符篆。這類宣揚封建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圖有文,所以也叫圖書或圖讖;為了顯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裝飾或染成一種特殊的顏色,所以又稱符命或符篆。緯是用宗教迷信的觀點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

因為經文是不能隨意改動的,為了把儒學神學化,緯書就假託神意來解釋經典,把它們說成是神的啟示。這些荒唐的讖緯迷信,都是為表達自己的政治目的而編造出來的。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餘壞孔子宅,得《尚書》、《禮》、《論語》和《孝經》等凡數十篇,都是用漢以前的小篆寫的,這些經書稱之為“古文經”,傳授古文經的學說叫古文經學。

在儒學發展的同時,掀起了蒐集、整理圖書的熱潮。當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古書時,發現了用古代文字書寫的《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等。這些同今文經相區別。

今文經學派在封建統治集團扶植下,對儒家經典任意發揮,以迎合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而古文經學派則把儒家經典看成是古代的歷史材料,他們按字義解釋經文,訓詁簡明,不憑空臆造不用陰陽五行的天變災異的語法,而是從實際上闡明儒家的道理,提倡實行儒家的道德。

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西漢時期今古文經之爭,是儒家內爭奪“祿利之路”的鬥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

雖然他們兩家各立門戶、爭論不休,但在歌頌先王先聖、美化古代社會政治制度、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等問題上還是一致的。不過,由於雙方互相辯難,對學術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王莽政權被推翻以後,劉秀為了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就用符瑞圖讖來證明他當皇帝是“天命”所歸,是神的意志。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對讖緯崇信更甚。

用人施政都要找讖緯作根據;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也以讖緯來“決定嫌疑”;對於儒家經典的解釋,都以讖緯為指歸。劉秀臨死以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宣佈圖讖於天下”。

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讖緯之學越發興盛起來。當時被稱為“內學”,儒學生徒都要記誦讖緯,對策試文也要引用讖記;於是,在政治思想領域內,充斥著讖緯迷信。

但在反神學思潮日益發展的新形勢下,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儒家統治學派的地位,統治者需要對讖緯神學更多地從義理和哲學上進行論證。

以增強其說服力。所以在白虎觀會議上,不是著重解決經學和讖緯的結合,而是對早已和讖緯結合的經學,根據當時政治的需要,重新釐正,以確定官方的統治思想,提高讖緯迷信的學術地位,使讖緯經學化經學讖緯化。

所謂“論其同異”“共正經義”,就表明了白虎觀會議的這一主旨。

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白虎觀會議企圖解決章句煩瑣及其帶來的問題,但由於煩瑣已成為當時支配的思維形式,《白虎通德論》仍然表現出煩瑣論證的色彩。這也是為其神學體系和官學地位所決定的。

因此,白虎觀會議實質上是針對劉向、劉歆父子一直以來擺脫官方學術思想和反神學的進步思潮而發的。它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國策在東漢新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也是“定於一尊”的統治思想的政策在儒家內部的反映。

二、會議的內容及其影響

公元79年,由漢章帝直接主持,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經學討論會,這就是著名的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的任務,是為了討論“五經同異”,“使諸儒共正經義”。

這次會議的討論記錄,後來由班固整理成書,名為《白虎通德論》,或簡稱為《白虎通》、《白虎通義》。

《白虎通義》對宇宙的形成,作了唯心主義的哲學說明,認為在氣之前存在“太初”的階段:“太初”生產“形兆”,乃至天地、萬物和精神、文明。

並指出,後來由“三光”之“精”和“五行”逐步產生“神明”、“道德”、“文章”。這是對“天”的形成及創造物的唯心說明。

《白虎通義》又利用天高高在上的地位,賦予天以鎮服、治理人的威嚴和權力。它認為天“主兵”,強調要用“兵”翦滅“寇賊猛獸”,“除害”“衛養”,以保障統治者的安全和享受。

強調統治者的刑罰符合所謂“天度”即天規,繁多的刑罰科條也是合乎“天地人情”的。

《白虎通義》歪曲利用天地人、陰陽、五行乃至生物界的一些現象對封建綱常進行論證。它把這些同人類社會現象作荒謬的比附,藉以論證封建綱常的神聖性和永恆性。

白虎觀會議:一場由皇帝主持的儒家學術會議,影響中國2000年

《白虎通義》對董仲舒的“三統”說作了修補和發揮。它說:“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以月季之變推夏商周之替。強調“王者受命必改朔”,繼續用“三統”即“三正”論證兩漢劉姓代前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各統一正”。

另一方面,它又用所謂“文質”說對“三正”、“三教”的迴圈論,作了新的解釋和修補。

強調“三正”的迴圈含有先質後文的含義,“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其又聲稱,“三微”說和“質文”說二者雖有矛盾,但其所依據的“天道”卻是永遠不改,和諧一致的,所以可以並行不悖。

“天道”主宰、安排、協調一切。這正是《白虎通義》神學思想的核心和本質規定。

《白虎通義》把封建綱常明確規定為“三綱六紀”,使“三綱”更加具體、完備。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其還對“師嚴道尊”的思想,即為師徒關係作了法典的解釋。把師徒關係提到父子、君臣關係的高度,強化了師徒的人身隸屬關係。

這對東漢門生故吏制度以及後來“天地君親師”思想形成,都起了推動作用。強化夫權,使婦女完全隸屬於男性,也為當時提出的主要主張。

《白虎通義》強調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有分土無分民”,加強皇權和對諸侯的控制;維護大地主階層門閥士族的特權,助長門閥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強調對人必須經常進行教化,利用禮樂教化,革除貪慾的“六情”;反對奴隸制的殘存,強調父殺子也罪當誅。

總之,在白虎觀會議“共正經義”統一了經學的統治思想後,對今古文經就採取了兼收“博存”的方針,“雖不立學官,皆擢為高第”,“所以網羅遺逸、博存眾家”。今古文經派政治上對立的意義消失,逐步趨向融合。不少學者都兼治今古文經,其中以鄭玄集其大成。他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說,在學術上對漢代經學作了總結。白虎觀會議對此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