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牆故事之五三岔常玉春墓

三岔常玉春墓

黃河邊牆故事之五三岔常玉春墓

嶽佔東

在黃河邊牆往南百十餘里的地方是帝國設立的鎮西衛,衛下設五所,分別為前所、後所、左所、右所、中所五座營所,五所中心處建五寨堡。清雍正三年(1725年)五寨設縣,五寨堡為治所。鎮西衛面山而築,背靠八十里平川,東部是邊牆之上的 “外三關”之一的寧武關,西部是扼守黃河峽谷南去的岢嵐州。當年元廷宗室“四大王”曾經作為元朝最後殘部在鎮西衛南邊的管涔山中負嵎頑抗十多年。距五寨堡八十華里的北部設有三岔堡,順三岔堡三條川道分別可達保德、河曲、偏關,因此三岔堡為南北鎖鑰。在三岔的柳河上至今都保留著一座巨大的山丘,當地人稱其為常玉春墓。

關於常玉春墓的真實位置,一直眾說風雲,撲朔迷離。巧合的是三岔常玉春墓建立在柳河西岸,與明史中記載的常玉春病逝的地方吻合。

按明史,洪武二年(1369年)元將也速攻通州,太祖急詔遇春還備。帥步騎九萬,發北平,經會州(今甘肅靖遠),敗也速於全寧(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攻大興,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一帶),並克之,一路所向披靡,元帝北逃,追奔數百里,師還至柳河川,暴卒,年四十。《明史。列傳第十三》原文為: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

黃河邊牆故事之五三岔常玉春墓

常玉春死於柳河川,三岔常玉春墓就在柳河西岸,更加重了人們諸多猜測。

當地流傳有常玉春暴漲的故事,有一村婦,大清早倒便盆,剛出門就看到對岸常遇春墓在緩慢升高,不禁大喊:常遇春墓長啦!慌亂中將盆中汙物朝墓冢方向潑去,墓冢才停止暴漲。誰曾想時隔不久,大水淹了柳河村。因此當地村民非常敬重開平王墓冢,沒有敢朝著這處高大的山丘潵尿。

清乾隆年間五寨縣令秦雄褒曾作詩以歌之。曰:開平戰功輝日月,暴卒柳河人痛惜。賜葬鐘山史明文,如何鎮西有遺蹟。物因人重共流傳,金戈矗矗光松柏。清漣環繞日柳河,古墓英風獨烜赫。

一九六二年,五寨縣人民委員會將常遇春墓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銘記。2001年11月縣人民政府公佈柳河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黃河邊牆故事之五三岔常玉春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