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課內文化常識(下)

文言文閱讀之課內文化常識(下)

【對點訓練】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的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作者為左丘明,是對《春秋》這部魯史的解釋,和《公羊傳》《穀梁傳》併成為“春秋三傳”。

B。“賜”,賞給,過去用於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小輩,如,賜予、恩賜;也指給予的財物或好處,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在中國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後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D。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

【答案】B

【解析】

A應為“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著作”;C沒有“王”;D錯誤,還有諸侯王。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法定繼承人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也稱皇太子。

B。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C。長者,指年紀大或輩分高的人,也指指德高望重的人。

D。購,本義為,當面買賣,後有“重金徵求”“重金收買”等意思,文中是重金徵求的意思。

【答案】A

秦以後稱皇太子。

3。下列文化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邑,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城邦;也用於通稱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B。卿,卿相,如三公九卿;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也可用於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夫妻互稱,朋友之間亦能稱 “卿”。

C。祖,祖先,祖廟,文中指出行時祭祀祖先,是餞行的一種隆重儀式,祭祖先後,在路上設宴為人送行。

D。變徵,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答案】C

應為祭路神。

4。下列相關文化常識的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因其思想傾向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B。幣,用來送人的絲織品,引申義為贈禮的車馬玉帛等一切值錢的財物。文中指禮品。

C。郡縣,郡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制度,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最早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郡縣制和行省制一樣,對我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D。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答案】C

【解析】

春秋時就出現郡縣。

5。下列相關文化常識的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陛下,“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後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文中指宮殿的臺階。

B。郎中,當時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也是對醫生的稱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D。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或四夷。

【答案】B

【解析】

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在宋代出現。

6。下列文中相關的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也可作敬辭,尊稱男子,文中的“沛公”指爵位。

B。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曾被稱為“天府之國”。

C。相,是指在朝中的文臣,一般特指宰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D。山東,指崤山以東,泛指秦以外的六國,而現在的“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答案】A

【解析】

文中“沛公”是尊稱。

7。下列文中相關的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季父,古時,稱弟兄的排行為伯、仲、叔、季,年齡最小的叔父稱季父。

B。幸,有寵愛的意思,也指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文中是寵愛的意思。

C。亞父,敬稱,意思是尊敬他僅次於對待父親。

D。古代宴席的座位,以坐北面南為尊,其次是坐西面東,再次是坐東面西,再下最卑坐南面北。

【答案】D

【解析】

以坐西面東為尊,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再下最卑坐東面西。

8。下列文中的相關的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文中的“卮”“杓”均為酒器,“玦”“白璧”“玉斗”均為玉器。

B。為壽,祝頌之辭,向尊長敬酒或饋贈財物,以祈祝健康長壽。

C。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文中指站立兩旁的侍者、副將,如項伯等。

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

【答案】C

【解析】

文中“豎子”指項羽。

9。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永和,皇帝的年號,用於紀年,開始於秦始皇,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明清兩代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

B。癸丑,干支紀年法,由是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組成,既可以用於紀年,也可以用於紀月,不用於紀日。

C。暮春,孟仲季與每一季中的三個月相配,在表示月份時,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後一個月即第三個月。

C。後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蘭亭集序》“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答案】C

【解析】

A項,開始於漢武帝;B項,可用於紀日;D項,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10。下列相關的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古人還根據天上有沒有月亮和月亮的圓缺來記月,稱為晦、朔、弦、望。晦就是三十;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B。子,古代可以用於稱呼士大夫、普通男子、自己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C。舳艫,船頭和船尾的合稱,泛指首尾銜接的船隻。

D。槊,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即長矛。匏樽,用葫蘆做的酒器。

【答案】A

【解析】

晦是月末。

11。下列文化常識的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浮圖,亦作浮屠,佛陀之異譯,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後並稱佛塔為浮屠。文中指和尚。

B。廬冢,古人在服喪期間,於父母或師長墳墓旁搭建的守護的屋舍,叫做“廬冢”。亦作“廬墓”。

C。如,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讀若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即“讀得像某字音”。如:“華”如“華實”之“華”。

D。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女子無字。文中“安國平父”中“安國”是名,“平父”是字。

【答案】D

【解析】

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

12.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之一。

B。河內,“河”指黃河,黃河流到潼關以後轉向東,經今河南省境內,這一段河的北部地區稱“河內”,南部地區稱“河外”。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校,商代叫庠,周代稱序,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

D。 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長。

【答案】C

【解析】

應為商代叫序,周代稱庠。

13.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善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B。輿,原指造車的工匠,後多指車廂,並泛指車,又引申為“眾人之論”。

C。跬步,古人稱跨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引申至舉步、邁步,也被用於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D。金石,文中指指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屬,金石學,是中國的考古學的前身,也就是對古器物的研究。

【答案】A

【解析】

荀子提倡“性惡論”。

14.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敲撲,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亦指敲打鞭笞。

B。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於其他八州。

C。沒,通“歿”,古代君王去世稱“崩”,一般官員和百姓死亡,則稱“歿”。《禮記》中有,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的說法。

D。合縱,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連橫,秦國採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前者是張儀提出的,後者是蘇秦提出的。

【答案】D

【解析】

合縱是蘇秦提出的,連橫是張儀提出的。

15.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需停頓的地方為讀。

B。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

C。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的職業一祝禱、占卜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D。文中的“六藝”,指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

【答案】D

【解析】

“六藝”之《詩》《書》《禮》《易》《春秋》《樂經》等六部經典。

15.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拜,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而“除”也有任命的意思,但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B。觀,既指道教的廟宇,又指古代宮門前的雙闕,還可指樓臺,文中指廟宇。

C。齋戒,齋戒有多種來源,在中國,齋戒主要用於祭祀、行大禮等嚴肅莊重的場合,以示虔誠莊敬。

D。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也泛指官吏。

【答案】B

【解析】

文中指樓臺。

17.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衣褐,衣,穿;褐,粗布短衣,外面穿著粗布衣,比喻人外表樸素而內藏真才。解褐,指脫去粗布衣服,喻科舉登第。

B。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古人尚右,以右為尊,至於在交際場合,其座次則以左為尊。

C。親戚,現代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不包括家庭成員及父系親屬;古時意義為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D。不肖,現代一般稱不孝之子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沒有出息等,在舊時也被讀書人用來表示自謙的詞。

【答案】A

【解析】

比喻入任為官。

18.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閼氏,漢時匈奴單于配偶的稱號。

B。貨物,泛稱各種可買賣的物品。

C。相坐,一人犯法,有關的人連同治罪。

D。“節”是符節,以竹為竿,上綴有犛牛尾。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

19.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有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之稱。

B。“郎”,官名。帝王侍從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差遣等。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動、升貶的常用詞語。一般情況下,用“左遷”來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此處指匈奴。

15.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漢書》是《史記》之後又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

B.黃門駙馬指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

C.輦是車的一種,秦以後可以稱老百姓所乘的車。

D.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因群臣不能直呼天子,於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答案】C

【解析】

C項,“秦以後可以稱老百姓所乘的車”錯誤。輦:車的一種,秦以後特指天子所乘的車。故選C。

20.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是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始設於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後改為國子 監,而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

B。六藝,既是《詩》、《書》、《禮》、《易》、《論語》、《春秋》六種經書的合稱,又指禮、樂、 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能。

C。中國古代年號紀年始於漢武帝,不同的皇帝採用不同的年號,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 永元是東漢和帝的年號。

D。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官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升任官職稱為右 遷;徙,指一般的官職調動。

【答案】B

【解析】

六藝是指《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是錯誤的。

21.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是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輔,漢朝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所管轄的長安附近的三個地區。

B。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之人稱為孝廉。

C。班固《兩都賦》中“兩都”指長安和洛陽,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則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

【答案】C

【解析】

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也指長安和洛陽。

22.對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辭,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一般與“賦”並稱。

B.仲秋,指農曆八月。我國古代常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仲秋即秋天的第二月。

C.乙巳,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稱為“干支紀年法”,此外還有帝號紀年法,如義熙元年。

D.陶淵明,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我國古代人都有名,字,號和諡號。

【答案】D

【解析】

D項,“陶淵明,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我國古代人都有名,字,號和諡號”中“我國古代人都有名,字,號和諡號”錯誤。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號和諡號,如陶淵明的諡號是“私諡”,不是皇帝(或朝廷)封的。故選D。

23.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牆東、五柳、滄浪等。

B。《歸去來兮辭》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為主,可以錯落參差。一般都比較講究文采,內容上以抒情為主。

C。“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

D。帝鄉: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答案】B

【解析】

多以四六言為主。

24.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B。 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C。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後用此指投軍報國。

D。弱冠:指18歲,古代以18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答案】C

【解析】

應為20歲。

25.判斷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是否正確( )(3分)

A。“適莽蒼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農曆每月的二十九和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後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氣之辯”之中的“六氣”是指陰、陽、風、雨、晦、明。

【答案】B

【解析】

應為“農曆每月的二十九”應改為“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2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志怪,就是記錄怪異,後來專指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也可包括漢代的同類作品。

B.晦,陰曆每月最後一日;朔,陰曆每月的第一日。晦,朔連用,一般指農曆月末至月初,有時也指農曆一個月。

C.我國古代先民極其重視春,秋兩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語言含義,常常用來表示一年,四季、四時,光陰,年齡等。

D.六氣,是指影響身體健康的六種致病因素,即陰、陽、風、雨,晦,明,最早是由秦國名醫醫和提出的“六氣病源”學說。

【答案】A

【解析】

A項,“後來專指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是錯誤的。應該是主要指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故選A。

27.下列對課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是他和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B.月相紀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計時單位,一旬是十天。《逍遙遊》中“旬有五日而後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後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還可以指十歲,如“年過六旬”,就是60多歲。

D.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為八尺。其他長度單位還有咫、尺、尋、常等,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

【答案】B

【解析】

B項,農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後一天叫晦,選項表述正好顛倒。故選B。

28.下列對文中有關人物或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鯤鵬”為上古神禽,其名字最早出現於《莊子·逍遙遊》,後來人們常用鯤鵬比喻一些宏偉之事,俗語有“學做鯤鵬飛萬里”。

B.“彭祖”是傳說中壽達八百歲的人物,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莊子曾把他作為導引養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C.“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

D.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聰明的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諸子百家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

【答案】D

【解析】

D項,“‘聖人’指聰明的人”錯誤,“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故選D。

29.下列對課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種,專門用於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在寫作風格上以議論為主,側重於“陳情”,表達臣子對帝王的忠誠和希望。

B.古代表示官職變遷的詞彙比較豐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職,“貶”“謫”等表示降職,“罷”“免”“除”等表示罷官。

C.古代常以親屬關係的遠近制定喪服的輕重。按舊制,凡為長輩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輩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喪,均穿期服。

D.孝廉、秀才都是漢代以來推薦人才的一種科目,“孝廉”即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優秀人才。明清科舉考試中,以生員為秀才,以舉人為孝廉。

【答案】B

【解析】

B項,“除”指授予官職,而非罷免官職。故選B。

30.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期:穿一週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B。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C。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後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D。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的嫡長子。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

【答案】D

【解析】

“太子”是確定的皇位(王位)繼承人。

31.下面對文中的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訊號。夜間燃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

B.榭,①建築在高土臺上的木屋。多為遊觀憩息之所。②古代的講武堂。③藏樂器之所。

C.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舊時稱地方政府所在地為“州”。州,和郡、縣相同。

D.奉化軍,五代後唐同光元年設立,治清苑縣,天成三年升奉化軍為泰州,仍治清苑。後周顯德六年廢。

【答案】C

【解析】

C項,“州,和郡、縣相同”錯誤。州與郡、縣範圍大小不同,縣最小,州和郡因朝代不同而不同,有時州與郡平行,有時州隸屬於郡。故選C。

32.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稱,負責考核吏治等事務。

C.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

D.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官鹽的憑證。

【答案】C

【解析】

C項,選項對“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解釋錯誤,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故選C。

33.下列各句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莊子,名周,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B.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C.《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D.莊子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飛越,想象奇特豐富,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答案】D

【解析】

D項,“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錯,應是“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故選D。

34.下列關於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江左”即長江下游以西地區。古人以東為右,以西為左,比知我們現在看地圖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

B.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如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專指長江,“河”則專指黃河。

D.“逐鹿中原”中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答案】A

【解析】

A項,“‘江左’即長江下游以西地區。古人以東為右,以西為左……”錯誤,應該是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左”是指長江下游以南地區。故選A。

35.下列對文中相關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妃嬪媵嬙:在文中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其中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孫:在文中指六國王侯的兒子、孫子。

C.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D.六國:燕、趙、韓、魏、齊、楚六國,戰國末年被秦國滅掉的六個諸侯國。

【答案】B

【解析】

B項,“在文中指六國王侯的兒子、孫子”錯誤。王子皇孫在文中指的是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故選B。

36.下列有關“賦”的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

B.賦在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在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據現有資料考證,最早寫賦的是戰國後期趙國的荀子。

C.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駢賦”,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意。

D.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學體裁,以至於後世有“漢賦”之稱,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重要特徵。

【答案】C

【解析】

C項,“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駢賦’”錯誤。古文運動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是文賦。賦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陚”;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唐宋古文運動影響下,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駢賦”的體制特點是:除了使用“發語”外,幾乎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一定聲律;猶如對聯串綴成文。《阿房宮賦》是文賦而非駢賦。故選C。

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軾,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閭里,本文指鄉里。賈公彥解釋說:“在六鄉則二十五家為閭,在六遂則二十五家為裡”。

C.謫,降職並外放,如范仲淹《岳陽樓記》“謫守巴陵郡”,同義的詞還有貶、放、遷等。

D.方山冠,古代一種帽子,唐宋時隱士多戴,漢時為祭祀宗廟時樂工舞女所戴。

【答案】C

【解析】

C項,“謫,降職並外放,如范仲淹《岳陽樓記》‘謫守巴陵郡’,同義的詞還有貶、放、遷等”,表述錯誤。 “放”指京官外調。故選C。

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庵,圓頂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處。它有時指和尚或尼姑所居住的寺廟。

B.陳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時稱人的名和字的時候,字跟在名的後面。

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貴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等五級。

D.河北指黃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黃河,後來“河”字漸漸成為河流的通稱。

【答案】A

【解析】

A項,庵是女姓修行者的住所,與和尚無關。

39.下列文字敘述都是選文中涉及的我國文化常識,以下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3分)

A.楚,現在湖南、湖北帶,古稱楚地。

B.響馬賊,我國古時指攔路搶劫的強盜。《隋唐演義》中常提及。

C.北平:北京。明初改元大都為北平,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改名為北京。

D.將軍,我國古代的將軍,既是高階武官的職位,也用於高階軍政官員的稱謂,甚至作為爵號使用。

【答案】C

【解析】

C項,“明初改元大都為北平,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改名為北京”說法錯誤,北京,明初改元大都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永樂元年)改名北京。故選C。

4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省,即省親,意思是歸還故里探望父母或其他尊親,文中指陳子燦回河南老家看望哥哥。

B.雞鳴,指天明之前,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於凌晨1-3時。

C.陳同甫,原名陳亮,字同甫,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相贈。

D.“壬寅歲”是用千支相配紀年。從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每取其一相配,週期為60年。

【答案】D

【解析】

D項,“從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說法錯誤,應是10 天干,12地支。故選D。

4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庚戌,指這一年是干支紀年法中的庚戌年“庚”是天干之一。“戌”是地支之一。

B.河南的“河”古代指黃河,文中“河南”泛指黃河以南所有地區,即現在的河南省。

C.白金文中是指白銀,在古代很早就成為貨幣,到明朝時,已經在社會上普遍流通。

D.響馬是北方強盜的別稱,他們在行動前習慣先放響箭示警,常騎馬來去,故有此稱。

【答案】B

【解析】

B項,“文中‘河南’泛指黃河以南所有地區”錯誤。“河南”泛指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區。故選B。

42.下列關於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洵,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六國論》中的“論”是古代論說文體中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可分為政論和史論兩種。

C.“卿”是古代高階官名,如“三公九卿”,也用作君對臣晚輩對長輩的敬稱。

D.“諸侯”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

【答案】C

【解析】

C項,“晚輩對長輩”錯,應是“長輩對晚輩”。故選C。

43.下列對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伶官”是指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B.“莊宗”是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後的。

【答案】C

【解析】

C項,“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錯誤,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故選C。

44.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廟號”是皇帝死後,朝廷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號”是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如“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號。

C.新皇帝即後,一般都要紀年的年號,稱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不可以改元。

D.“尊號”即“徽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

【答案】C

【解析】

C項,“同一皇帝在位時不可以改元”錯誤,明代之前,同一皇帝在位時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後,一個皇帝大多隻有一個年號。故選C。

45.下列關於文中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京城”“京師”均指當時的都城長安。

B.“孤”是指年幼喪父。

C.“尚饗”是祭文結尾常用的語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靈來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對男子的通稱,也稱“郎子”。

【答案】D

【解析】

D項,表意不準確。“郎”不是對男子的通稱;而是唐代口語中對“年輕”男子的稱呼。故選D。

46.下列表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3分)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故“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韓老成的四叔。

B.古代禮俗稱幼年喪父為獨,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孤,老而無妻為鰥。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文體,《祭十二郎文》是韓愈為侄兒韓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摯,悽惻動人,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並舉。

D.祭文雖記敘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但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字字是淚,後人稱為“祭文中千年絕唱”。

【答案】B

【解析】

B項中“獨”與“孤”應互換。

47.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京城”“京師”均指當時的都城長安。

B.“薨”在古代指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喪父稱為“孤”。

C.“尚饗”是祭文結尾常用的語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對男子的通稱,也稱“郎子”。

【答案】D

【解析】郎,唐代口語,對年輕男子的稱呼。

48.下列對文中的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

B.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失怙,指死了母親;失恃,指失去父親。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親的意思。

【答案】C

【解析】

C項,“失怙,指死了母親;失恃,指失去父親”錯誤,選項說反了,“失怙”,指死了父親,“失恃”,指失去母親。故選C。

49.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

B.“殯”在古代指驗而未葬。後世把送靈樞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C.“墳墓”在古時是兩個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後世“墳”與“墓”並稱,不再有所區別。

D.古人在服喪期間,在墳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廬冢”,亦作“廬墓”。“廬”,屋舍;“冢”,墳墓。

【答案】D

【解析】

D項,“古人在服喪期間,在墳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廬冢’”說法錯誤,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叫做廬冢。故選D。

50。下列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B。京兆: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後對都城轄域的謂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的順天府。

C。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主要負責北京外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

D。大辟:斬首。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後泛指一切死刑。

【答案】C

【解析】

應為內城九座城門。

5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詔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屬於命令文體。

B.《陶庵夢憶序》中“鹿鳴宴”指唐代會試後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明清時,於會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稱鹿鳴宴。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仕”則指官員退休。

D.古人對人身故有多種描述方式,最常見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殤”,“崩”指帝王之死。

【答案】B

【解析】

B項,“於會試放榜次日”錯誤。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會試”錯,應為“鄉試”。故選B。

52.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愚——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以為……”,就是“我認為”的意思。

B.鄙——見識膚淺,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才疏學淺”。

C.卑——出身低下,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職知罪”。

D.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實際上就是承認對方地位比自己高。

【答案】D

【解析】

D項,“實際上就是承認對方地位比自已高”錯誤,“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故選D。

53.下列對於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傳”既可以指古籍註釋體例之一,如《春秋左氏傳》;也可以指傳記。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範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B.“待字閨中”是指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在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舉行笄禮,笄禮俗稱上頭、上頭禮,即把頭髮盤起來,插上簪子,從此代表成年了。“字”指取別名,借指許配,古時女子成年許嫁才取別名。

C.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祖籍是河東郡,所以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D.“饔飧飧食”,古代指一日之餐。朝食稱飧,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饔或食。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答案】D

【解析】

D項,“朝食稱飧,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饔或食”錯誤,朝食稱饔,晚飯稱飧或食。故選D。

54.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春秋時期,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

D.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

【答案】C

【解析】

C項,“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錯,應該是“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

55.下列對文中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髮、加帽,表示成人。

B.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C.沂:沂水。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入浴。

D.舞雩:祭天五穀豐登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古人行零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答案】D

【解析】

D項,“古人行零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錯誤,舞雩是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故選D。

56.下列文學常識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天倫原指自然的道理,後代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係。本文用的本義,即大自然的道理。

B.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輩排行中最小的。本文中的群季泛指弟弟。

C.古時天子用爵飲酒,公卿以下用羽觴飲酒。羽觴又稱羽杯、耳杯,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如鳥的雙翼。

D.金谷,園名,晉石崇於金谷澗中所築,他常在這裡宴請賓客。其《金谷詩序》雲:“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後用金谷酒數泛指宴會上罰酒三杯的常例。

【答案】A

【解析】

A項,“本文用的本義”錯,文中指兄弟。故選A。

57.下邊有關的文化常識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諸父”即伯父、叔父的統稱;“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稱“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時代,官員們上朝時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記於上,以備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稱呼,“婢”、“妾”則常作女子謙稱。

【答案】D

【解析】

D項,“‘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稱呼”錯,“先”用來稱呼逝去的長輩。

58.下列關於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沛公欲王關中”的“關”是指函谷關,唐代學者顏師古在為《史記》所作的註釋中提出:“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

B.“沛公居山東時”的“山東”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

C.由“項王按劍而跽”可知,原來坐而飲酒的項羽,為防不測才挺直身子。兩膝著地,上身挺直,謂之“跽”,即“長跪”。

D.參乘,也說“驂乘”,古代乘車,坐在車左擔任警衛的人。商周時期,將三匹馬拉的車稱為“駟”,四匹馬拉的車稱為“驂”。

【答案】D

【解析】

D項,“坐在車左擔任警衛的人。商周時期,將三匹馬拉的車稱為‘駟’,四匹馬拉的車稱為‘驂’”說法錯誤。“參乘”,亦作“驂乘”,指古時乘車坐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商周時期,將三匹馬拉的車稱為“驂”,四匹馬拉的車稱為“駟”。故選D。

59.下列有關文化常識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琵琶行》中的“輕攏慢捻抹復挑”的“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動作技巧。

B.“是寡人之過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謙稱;“敢以煩執事”中的“執事”是指辦事的官吏,這裡是對對方的敬稱;“舉孝廉不行”中的“孝廉”是指非常有學問的人才。

C.“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中的“為壽”是指敬酒祝人健康長壽;“設九賓於廷”中的“九賓”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D.“故不積跬步”中的“跬”相當於現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腳,“步”相當於現在的兩步,即跨出兩腳。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

【答案】B

【解析】

B項,“‘孝廉’是指非常有學問的人才”說法不當,“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故選B。

60.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古人幼時取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絡。出於禮貌和尊敬,對平輩或尊長稱字,如稱屈平為屈原,稱司馬遷為司馬子長。

B.“經筵”,皇帝為講論經史的官員特設的筵席,講官由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C.“用事”指統治者執掌政權,“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兩個詞中的“事”均指政事。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或陳述某種意見的一種文體。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以及陳說政治的請求和願望。

【答案】B

【解析】

B項,“皇帝為講論經史的官員特設的筵席”說法錯誤,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這是御前講席,並非為哪個官員而特設的筵席。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