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贈送寶劍有什麼寓意

寶劍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為只有士大夫階級的貴族才可以佩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擁有它的。到了後來,寶劍的社會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卻被文人墨客賦予了很多象徵意義。

有人把它看作俠義的化身,例如賈島的《劍客》;也有人用它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例如敖陶孫的《秋日雜興》。總之在古代,寶劍不僅被頻頻寫入詩歌,還成為了親朋好友相互饋贈的佳品。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首有關寶劍的小詩。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小劍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先來分析這首詩的題目。姚秀才,這是一位在歷史中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的平凡人,因為是本詩作者的好朋友,才得以青史留姓。姚秀才喜歡詩人的一把小寶劍,詩人在送劍的同時又寫詩一首留作紀念。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予”就是“我”的意思。

餘予古今字。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劍似秋水

解讀這首詩,首先要了解“劍”與“水”的關係。早在漢代,古人就把劍和水緊密聯絡在一起,如漢代的《越絕書》

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

這裡還僅是說泰阿劍的文采,有如流水的波紋,“釽”是指劍身出現的文采。而到了唐代詩人的筆下,水儼然成為了寶劍的代名詞,如白居易的《李都尉古劍》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如此看來,本詩的作者通篇把劍比喻成水,也就其來有自了。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一汪秋水

詩人在頭一句詩裡,用十分口語化的語言,對劍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一條”這個量詞是為了對照後面的“水”字,而“古時”則交代了小劍悠久的歷史,顯示了贈品的貴重。

接下來,詩人藉助水的特性,把握劍在手的動作,形象的比喻成清水在手中流淌。這句詩裡,作者用“手心”這個詞,而不是使用同義的“手中”或“手間”等詞彙,是要藉此表明小劍是自己的心愛之物。而“流”字也不僅僅是對水的形容,還透過它的本意“移動”,來表明饋贈的含義。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流水似劍光

詩人在詩中強調對劍的喜愛,及劍本身的貴重,再借贈劍的行為,一舉表露出自己與姚秀才之間深厚的友誼。

第三句以“臨行”開頭,表明了離別在即的現實。“瀉”的本意是很快的流動,在此句中用這個字,既是對水(劍)的描述,又與“臨行”兩字契合,使贈劍、送別兩件事完美地呈現在一句詩裡。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臨行

尾句的“勿薄細碎仇”是包含深情的關懷和期許。其中“薄”在《說文解字注》中有一個解釋是:

引申凡相迫皆曰薄

即“薄”引申的含義是指接近或逼近。所以這句詩翻譯過來就是:希望你不要因為瑣碎的個人恩怨,而使用這把劍。這是對好友的關懷,不希望友人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陷入危機;這又是對好友的期許,因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就是,希望好友能仗劍千里,藉此建立屬於自己的功勳。

李白曾有一句詩“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而本詩作者對好友的期許則是:願將腰下劍,贈君斬樓蘭。

詩人送給好友一把劍,並寫詩留念,最後一句說出了李白的心聲

▲李白

靜閱閒話

詩人以水喻劍,借水的無形使這首詩充滿了自然流暢的趣味。“流”和“瀉”雖然是對水的形容,但卻寫出了寶劍的光華和威力,使人讀來頗有“一劍霜寒十四州”的感覺。

詩末一句,既表達了詩人豁達大度的心胸,又表現出對好友的期許。建功立業的道路上,肯定危機四伏,所以詩人希望所贈寶劍能為好友今後的人生保駕護航。詩人借贈劍之舉,不僅表達了對好友的關懷,還突顯了兩人深厚的友誼。劍在詩中不再是一件贈品,而是成為詩人的化身,長久陪伴在友人身邊,保護著他。

參考資料《全唐詩》《康熙字典》《越絕書》《說文解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