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守篤靜是道德經第幾章

原創:(原文及譯文外)黃羊隱蛇

《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無空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大理洱海風光

在“無”的妙用一文裡,筆者也說到“無”其實和“有”一樣具備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特點。萬事萬物在發展的過程和空間裡,一定有其規律和特點,順應自然規律的事物會長久、昌盛;反之則會碰壁、萎縮乃至走向毀滅。

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大理風光

現代社會,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各種各樣新事物、新誘惑、新感覺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如何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裡,守住內心深處的自然本真:不被別人引誘、不被不良資訊干擾,早在2500多年前寫《道德經》的“老子”,就在第十六章裡給了我們極具智慧的答案:“致虛極,守靜篤”,講的是心靈感應中的“虛”,一旦達到能使“虛”極的境界,一切的事物就如同看電影一樣,我們自己是一個旁觀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人的痛苦往往都是深陷於痛苦其中,一旦拔開自己的肉身,使自己重新審視、重新決斷、冷靜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之時,相信也是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大理蒼山、三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面對特別雜亂不堪的事情:工作不順利、感情不順利、學習不順利還有原有的知識被顛覆、人生觀被顛覆、早先認知被顛覆之際,人彷彿陷入暈暈乎乎的狀態:感覺人生如夢、一切無趣,也是人最危險、最易自暴自棄、頹廢至極的時候,此時,該是這一至理名言發揮其作用的時候了:把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仔細想想別人遇到此類困難別人會怎麼應對,撇開自己反而會保全自身存在!迷霧散開之時,你自己也會像《倚天屠龍記》裡的“張無忌”一樣,會有“九陽神功”護體!無往而不利!

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大理三塔

現實的殘酷絕非三言兩語就可以化解,現實有時候是冰冷的、波浪滔天、排山倒海的……此時此刻,“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就可以參考,事情的發生有其緣由,迴歸本根,就是“清靜”,心靈深處能做到真正清靜的人,就是強者,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內心深處的強大,保持清心寡慾、清靜清淨的人,遲早會走出人生的藻澤地。

自然規律的“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認識並順應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是智慧的、清靜光明的、“善行”的人!也是最能像水一樣具備超強適應力的人!願有良知的人們所作所為符合“道”,亦符合“德”,坦然公正面對一切,這樣終身也不會有大的煩憂和危險。

從《道德經》第十六章觀想||“虛極”、“靜篤”的博大精深

大理古城街道

附記:旁邊建築物過高過尖的風水學簡單化解法:如果身處旁邊建築工程和一些過高過尖的物體旁邊,內心感覺到壓抑感、煩悶感,此時可以用一個石刻的八卦鏡貼於合適位置;若是煞氣非常強大,更可以用青石刻的浮雕:“石獅”、“石麒麟”、“石貔貅”等等略有兇相的風水石去化解,考慮到過兇會影響自身,在風水石的靠近自身空間位置可以浮雕蓮花、牡丹等祥和圖案並行化解之。

以上若有不妥,特別歡迎請各位網友留言指正,謝謝噢!

圖文:黃羊隱蛇

編輯:黃羊善緣至誠文化(善緣至誠&至真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