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方言:“圪頭詞”源流簡述

敔這個字怎麼讀

文 / 宋旭

晉北方言:“圪頭詞”源流簡述

鄉音如槐

晉方言中,“圪頭詞”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在《漢語方言大詞典》所收的1026個“圪頭詞”中,晉語佔90%。多數學者認為,“圪頭詞”之“圪”為發語詞,無實際意義。但綜合考量這些“圪頭詞”不同的構詞規律,便會發現,它們有著不同的來源。具體講,就是今天晉語中大量存在的“圪頭詞”,實屬眾源歸“海”。考其源流,分別有上古複子音孑遺、本詞訛化、上古發語詞音變、外來語音譯等等。

上古複子音孑遺。

上古漢語存在複子音,這是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gr”、“gl”等音遺留在方言中,便是今天部分“圪頭詞”。如:

“圪攬”,實為“杆”。“杆”,上古讀“klan”。

“圪連”(也說“骨略”),實為“卷”。“卷”,上古讀“gron/kron”。“一圪連”即“一卷”。

“圪溜”,實為“勾”或“曲”。“勾”上古讀“gro”。“曲”上古讀“krog”。“勾”與“曲”,都有“彎曲”之義。

“圪戾”,實為“乖”。“乖”,上古讀“kwrul”。方言中的“圪戾”,可解讀為“乖戾”。

“圪撈”,實為“角”。“角”,上古讀“krog/grog”。

“圪楞”,實為“埂”。“埂”,上古讀“krang”。指田間高出地面之土塄。“krang”音在漢語單音節化的過程中,分化出兩個讀音。取“k”聲,是為“埂”。取“r”聲,則為“壟”。

“圪出”,實為“皺”。“皺”,上古讀“hsrus”。其中的“h”轉為同音位的“g”,“sr”音變為“tr”,進而轉為“ch”,就是方言裡的“圪出”。

“圪綹”,實為“綹”。“綹”今音讀“liu”,上古讀“griow”。“綹”之今聲“l”,實際是複子音“gr”單音節化時,取其次聲“r”,並音轉為“l”所致。方言裡的“一圪綹”,就是“一綹”。

“圪梁”,實為“岡”(高起的土坡),俗寫為“崗”。“岡”,上古音“glang”,讀若方言裡的“圪梁”。

晉北方言:“圪頭詞”源流簡述

本詞訛化。

“本詞訛化”,指一些本字可尋的詞彙,因方言存古或音變而錯寫為它字的“圪頭詞”。如“胳膊”,方言用字“圪膊”。“棘針”,方言取“棘”古音“krug”,訛寫為“圪針”。“羖羝”(種公羊),方言存古音讀“ko-dil”,訛寫為“圪丁”。“喬怯”(畏懼、害怕),“喬”古音讀“grew”,方言訛寫為“圪怯”。“瘀痂”,“瘀”古音“khas”,方言轉讀為“ge?”,訛寫為“圪痂”。“蜷縮”,“蜷”,古讀“gron/kron”,方言訛寫為“圪縮”。“拳頭”,方言存古音“gron-do”,訛寫為“圪都”。

上古發語詞音變。

仔細分析,方言裡很大一部分“圪頭詞”,將其中的“圪”去掉,詞義不會發生變化。如“圪臺”、“圪蹴”、“圪鑽”、“圪爬”、“圪抓”、“圪捻”、“圪搗”、“圪晃”、“圪樁”、“圪耽”、“圪諂”、“圪逗”、“圪混”、“圪灣”、“圪吮”、“圪涮”、“圪鋸”等等,這些“圪頭詞”,與上古發語詞構詞形式非常類似。其中的“圪”,可能分別對應上古雅言中的“有”(上古音gwo)、“其(上古音go)”、“維(上古音gwi)”、“於(上古音gwa)”等字。如《詩經·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其中“維葉”之“維”、“于飛”之“於”,均為發語詞。《詩經·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注:景:通憬,遠行貌。泛泛:飄蕩貌。言漂流漸遠也。“泛泛其景”與後面的“泛泛其逝”可合解為“越漂越遠,一直漂得看不見了”。其中,“其景”、“其逝”之“其”,可以看做發語詞。其構詞方式與方言裡的“圪蹴”、“圪鑽”、“圪爬”、“圪抓”、“圪晃”如出一轍。

在先秦漢語中,“有”字多與實詞構成附加式複合詞,表示部落和方國名稱。如“有周”、“有夏”、“有商”、“有邰”“有娀”“有狄”等等。這些“有”字,學界多解釋為“發語詞”。竊以為其應該與“囿”(上古音gwo)、“或”以及後世之“國”相通。上古族群最初以狩獵為主,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狩獵範圍。這個“範圍”就是“有”(囿)。這一範圍內的地盤,是不允許他族進入的。這也許就是最初的“域”,後世漸漸演變為“國”(或)。當“國”這一概念產生後,“囿”(有)字,就專指“飼養動物的園地”或“狩獵的場所”了。所以,“有周”、“有夏”、“有商”、“有邰”“有娀”“有狄”也可以理解為“……氏之國”。另外,先秦文獻中還有一部分“有”字,可用作動詞的詞頭。如“有鳴倉庚”(《豳風·七月》)、“有來雝雝”(《周頌雝》),作為詞頭的“有”並沒有實體意義,只起強調作用。這與方言中“圪刷”(吮)、“圪涮”、“圪混”之“圪”,一球樣樣的。

現代漢語有“乾淨”一詞,其詞義集中於“淨”,其中的“幹”字無實義,也是一個發語詞,只起強調作用。故在部分方言中也說成“格淨”。如果以“圪”之代替,就可視為“圪頭詞”。此外,上古越語遺留下來的“句吳”(攻敔)、“箇舊”、“於越”、“且如”、“且句”、“且慮”、“且末”、“姑墨”等詞,與晉語中的“圪頭詞”亦可能有一定的同源性。

外來語音譯。

晉地,尤其是晉北地區,自古以來,胡漢雜居,方言中雜有大量的草原民族詞彙。如“圪絲圪然”(蒙語,意為行動緩慢,慢騰騰)、“圪泡”(古狄語,意為野合而生子)、“圪曳”(古蒙語,意為吵架)等等,也被歸入“圪頭詞”範疇。

晉北方言:“圪頭詞”源流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