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鼻識虛妄

(第六十二段)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自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佊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香則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覆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佊諸聞性,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楞嚴經》鼻識虛妄

這篇講的是“鼻識”:是指鼻根如果與香塵相對,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鼻識是勝義根,以扶塵根鼻根為所依,了別香境之心識。

鼻識通於欲界,不通於色界,以色界“無段食”之性,故無香境,不能成就鼻識。段食是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時間段而飲食,比如人類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而飲食,故稱段食。而色界之天人,已斷了鼻識和舌識,不需分段食,而是以禪悅為食,故名無段食。由於善或不善業的成熟,使可喜或不可喜、好聞與不好聞等氣味撞擊鼻門,就會生起善或不善之果報鼻識,執行“嗅”的作用。

佛說:阿難!又如你所明白的,鼻根和香氣相互為緣,產生了鼻識。鼻識是因鼻根所生呢?還是以鼻根作為鼻識的界別?是因香氣所生呢?還是以香氣作為鼻識的界別?阿難!如果鼻識生於鼻根,那麼你心裡面認為什麼是鼻根呢?是以臉上肉體如雙爪的東西為鼻根像呢?還是認能嗅聞,知動搖的知覺性?如以肉體雙爪為鼻根,這鼻根它屬於肉體之身,那麼,能知道觸受的應該是身體而不是鼻根。再說能夠產生觸受的外緣是色塵(物象),這時的鼻根就變成了色塵(物象),如此連鼻根的名稱都沒有了,又怎麼能用鼻根來作為鼻識的界別呢?

《楞嚴經》鼻識虛妄

如果以能嗅聞的知覺性作為鼻根,那你心裡面以什麼來作為覺知?如以肉體為覺知,而肉體的覺知是來自於觸受而不是鼻根。如以虛空為覺知,即然虛空自己有了覺知,那肉體就不會有覺知了,這樣虛空就成為你了,你的身體就什麼覺知都沒了,今日你這個阿難,也應該不存在了。

如以香氣為覺知,香氣自己覺知自己了,又關你什麼事呢?如果香、臭二氣生於你的鼻根,而這兩種氣味即不生於蘭花、也不生於栴檀,假如兩種香氣都不來,這時你自己嗅聞自己的鼻根,是香還是臭?如能聞到香、就聞不到臭,如能聞到臭、就聞不到香。如果你香和臭都能聞到,那你這個人就應該有兩個鼻根,你向我問“佛道”,就應該有兩個阿難,那麼哪個是真的你呢?

《楞嚴經》鼻識虛妄

如果鼻根是一個,就沒有香和臭這兩種分別了,臭也是香、香也是臭,實際是香和臭這二性都沒有了,那麼這個鼻識的界別當從何而成立呢?如果鼻識是因香氣而生,是因香氣而有,就如同有眼能見物,卻不能用自己的眼再看見自己的眼一樣;如果鼻識是因香氣而有,香氣都變成鼻識了,就沒有一個知道香氣的了。能覺知到香氣的就不是在香氣中產生,覺知不到香氣的又不是鼻識,而香氣是不會覺知自己香氣的,因此,香氣怎麼能成為鼻識的界別呢?由此可見,這裡面都沒有一箇中間的界線,既然沒有中間界線,那就沒有什麼內外之分了,沒有內外之分,是因為所有的能聞性,畢竟都是虛妄的。

是這個緣故,所以應該知道:以鼻根和香氣相互為緣,生鼻識界,這三處都是虛妄的,都是如來藏因無明而生的幻有,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