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位解釋,快對照家譜看看自己的先祖有多牛!

文職官位

在多次接待當中,很多移民後裔向我們工作人員提出了他們的祖上獲得過一些官職,比如金吾將軍、員外郎、監生等等,但是在家譜族譜中,僅僅是對這些官職一筆帶過,並沒有詳細的解釋,使得很多後人不知道先祖的功績。今天,我們將一些在諮詢接待中所接觸過的官職名稱解釋一番,希望可以為更多的移民後裔解答疑惑。

咱們今天就來先說說文職。

古代官位解釋,快對照家譜看看自己的先祖有多牛!

主簿

古代官名。掌置。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隋、唐以前,因為是長官的親吏,所以權勢頗重。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設主簿,惟御史臺、諸寺等署有之。唐諸州以錄事參軍取代主簿。南宋中葉後,御史臺也不設主簿。元諸寺、監、院有關人員,或稱主簿,或改稱典簿,縣主簿簡稱為簿。明、清太僕、鴻臚二寺及欽天監稱主簿,太常、光祿二寺及國子監稱典簿,縣署則仍稱主簿。均系低階之事務官。

古代官位解釋,快對照家譜看看自己的先祖有多牛!

員外郎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隋朝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郎中是正司長)。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明朝時常有商賈仕紳捐錢獲得此官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僉事

在明代衛所體系中,僉事之職,如都指揮僉事(正三品)、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兩者均為指揮使之助手,一般分掌訓練、軍紀。如明代名將戚繼光十七歲時擔任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臺灣文獻叢刊·偏安排日事蹟》:“先是,銓部升樞(袁可立子袁樞)山東僉事,戶部題留;奉旨:『準留,不準加銜』。”僉事相當於現在的副職或者助理等職。

監生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廕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廕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廕生亦稱廕監。監生也典簿,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國子監、翰林兼國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國子監沿置,掌章奏文牘事務。在清朝,此官職為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

典簿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國子監、翰林兼國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國子監沿置,掌章奏文牘事務。在清朝,此官職為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庶吉士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透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見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