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銀鴨子值錢嗎

乾隆皇帝生於1711年,駕崩於1799年,他竟剽悍地活了89歲,並自號十全老人,甚至89歲高齡去世時,他的牙都一顆也未掉。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長壽,別說是專家,就是小編都能歸結出一大堆的理由。比如:生命的基因堅如鋼鐵;比如堅定地戒除了煙癮;比如,堅持養生,長時間地服用一些有益於健康的藥品等等。

除了這些人盡所知的原因,小編今日說一個別人不太知道的原因:乾隆皇帝喜食鴨肉。翻開前清留下的食單,乾隆的菜譜裡,竟有燕窩蓮子扒鴨、鴨子火燻蘿蔔燉白菜、火燻蔥椒鴨子、掛湯鴨子、八仙鴨子、清蒸鴨子燒狍子肉攢盤、山藥酒燒鴨子、燕窩蓮子火燻鴨子、掛爐鴨子等55種鴨膳,可見乾隆皇帝不僅將鴨子吃出了花樣,更是吃出了境界。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接下來,第一個問題出現了,乾隆吃的鴨子來自何處?

正確的答案是:乾隆吃的鴨子,就來自“鴨戶們”放養在北京玉泉山的河流之中的鴨子,它們的名字叫“北京鴨”。關於北京鴨的來歷有兩種,第一種是北京東郊潮白河有一種“小白眼鴨”,老鴨工稱之為“白河蒲鴨”,當年明朝皇帝在運河上調運江南糧米供宮廷揮霍,白米落入運河中,這種小白眼鴨被養的身肥體壯,就是所謂的“谷味之鴨,其膘肥而白色。”經過歲月的不斷選優淘劣,逐漸發展成為了品質優良的北京鴨。

第二種說法是:遼國帝王常在北京地區遊獵,他們曾經捕獲過白色的野鴨(白鴨被認為是吉祥之鴨),顏值很高的“吉祥鴨”被放養於私人的園林湖澤,經過生存繁殖,最後就成了北京鴨。

我們都知道,鴨雛變成鴨,在自然環境中,至少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時間一長,鴨肉就會變老發柴,食之無味,為了杜絕這種不利的現象發生,北京的“鴨戶”們,就發明了快速增肥的“填鴨大法”。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填鴨解釋一下就是將高粱、黑豆和蕎麥麵等飼料做成“劑子”,然後捏開鴨嘴,將這些“劑子”硬喂到鴨子的嗉囊中,填鴨造成了鴨子的“暴飲暴食”,一般30到33天就可以出欄,“填鴨”不僅能讓鴨子肉肥味美,而且軟嫰適口,完全克服了長時間餵養鴨子,造成鴨肉味低劣,質量下降的弊病。

接下來就出現第二個問題,乾隆皇帝吃的“填鴨”和普通老百姓吃的填鴨是一樣的嗎?

答曰:不一樣,因為乾隆皇帝吃的“填鴨”裡面,加了一樣在當時非常值錢的飼料,以至於養成的填鴨,價值一兩銀子一隻(清代的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4到5百元人民幣左右,基本上等同於現在買龍蝦的價格,絕非升斗小民所能大快朵頤的),根據《諫書稀庵筆記》記載,乾隆皇帝有一次對大臣說:“爾宰相俸一年不過三百金(三百兩銀子)” 也就是說,當時的丞相工資不過三百兩,可見一隻鴨子一兩銀子,在當時絕對是天價。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接下來我們看,鴨戶們給乾隆餵養的鴨子,究竟添加了什麼高階的絕頂好料?難道天天給這些填鴨吃鮑魚和龍蝦嗎?吃鮑魚和龍蝦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種飼料,確實在當時,比龍蝦和鮑魚還要珍貴得多。

讓我們看一下絕頂“填鴨”好料的配方:高粱、黑豆、蕎麥麵、芝麻外加花生粉。誰要說這五樣東西很常見,那可就犯了一個“秦始皇沒用過手機”的錯誤了。花生——在當時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起的高檔食材。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1530年,但這種價格高昂的油料作物,絕非一般人能夠享受得起,故此,花生由清朝的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種植速度很慢(沒需要就沒市場,沒市場老百姓就種得不積極),也就是說,到了乾隆末年,花生依然是帝王宮廷等高檔宴席上的“硬菜”,小老百姓,別說吃,看都沒看到過花生長啥模樣。

乾隆長壽因愛吃鴨,但平民消費不起,因鴨食中加入極“少見”飼料

封建社會,就是人吃人的社會,人吃的食物不由帝王家的一隻鴨子,這就是鐵的事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鴨子吃花生早已經不稀奇。可能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都能讓乾隆都羨慕,但想要像乾隆一樣高壽,我們就得在健康吃食、加強鍛鍊和生活習慣上好好向這位皇帝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