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九種體質的飲食調養(上)

本報記者 吳雪琴 通訊員 連雪娥 莊碰霞

《黃帝內經》中講到養生的總則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因此,在日常養生中,慎起居、避風寒、節飲食、暢情志尤為重要。

體質是中醫對人體個性的一種重要劃分形式,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中醫將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瘀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不同體質型別在形體特徵、生理特徵、心理特徵、病理反應狀態、發病傾向等方面各有特點,故而養生方法也各有區別。

平和體質

總體特徵:

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常見表現:

面色、膚色潤澤,頭髮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飲食調養

:平和體質的飲食調養關鍵在於膳食平衡,食物多樣化,穀類、瓜果、禽肉、蔬菜應當兼顧,不可偏廢。

藥膳調補:

茯苓大棗山藥粥——大棗、山藥、茯苓、粳米、枸杞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即可食用,有健脾祛溼之效。

中醫九種體質的飲食調養(上)

氣虛體質

總體特徵:

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常見表現:

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飲食調養:

可食用粳米、糯米、面、大麥、小米、薏米、扁豆、蓮子、芡實、紅棗、紅糖等,忌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等偏頗較大的食物,也不宜食用過於滋膩、難消化的食品。

藥膳調補:

參苓粥——人參、茯苓、粳、生薑、大棗、鹽、雞肉(排骨、鴨肉)、料酒各適量,有益氣健脾補肺。

中醫九種體質的飲食調養(上)

陽虛體質

總體特徵:

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常見表現:

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飲食調養:

可食用韭菜、茴香、辣椒、龍眼、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鮑魚、黃鱔、羊乳、紅糖、大料、花椒、胡椒、肉桂、酒等。

藥膳調補:

五香羊肉——羊肉、人參、龍眼肉、肉桂、生薑、胡椒、花椒、料酒、醬油、鹽各適量,可溫中助陽,暖肝開胃。

中醫九種體質的飲食調養(上)

陰虛體質

總體特徵:

陰液虧少,以口燥咽乾、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常見表現:

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鼻微幹,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飲食調養:

芝麻、綠豆、黑豆、豆腐、各種蔬菜、水果、百合、銀耳、燕窩、豬肉、豬蹄、牛乳、冰糖等,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食溫熱香燥、煎炸爆炒以及脂肪含量過高的食品。

藥膳調補:

淮山燉白鵝——淮山藥20克、白鵝肉200克,薑片、蔥段、鹽、植物油各適量,可滋陰清熱,潤腸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