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 第1章|韓、魏、趙三家分晉

作為編年史《資治通鑑》是按照朝代的先後順序來劃分的。講周朝的部分叫周紀,講秦朝就叫秦紀,然後是漢紀、魏紀、晉紀,最後以後周紀結尾,總共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周紀總共五卷:(周紀一)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69年。

《資治通鑑》第一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資治通鑑 第1章|韓、魏、趙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大家族瓜分。晉國被瓜分之後,只剩下一小片的國土。司馬光認為那是一個鉅變,歷史學家就把這件事作為是戰國時代的開端。然而在司馬光看來,三家分晉的意義遠不如周威烈王分封來得重要,因為對政治家而言,看起來那些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事,其實意義重大,《資治通鑑》就是從那一年開始的。

晉國的首都在新田(新絳),也就是如今的山西省侯馬市。晉國長期以來在韓、趙、魏三大家族的控制之下,其實早已經名存實亡了。晉國的國君晉烈公和他的父親、祖父一樣都是傀儡,晉烈公還有一部分自己可以控制的土地,但是兩代人之後,晉國的末代國君晉靜公也被廢為庶民。韓、趙、魏三家瓜分了人家晉國最後的一點土地。

魏斯、趙籍、韓虔這三個人,他們原本的身份只是晉國的高階貴族,而周威烈王直接越過晉國國君,把人家三人分成諸侯。從此這三人在名義上那就可以和晉國國君平起平坐了,因為韓、趙、魏這三大強國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所以諸侯們就把他們稱為叫三晉。

三大家族被封為諸侯,在這之前可是從未有過的事,開天闢地第一回,垂戒萬世。緊跟就有一個很大段的“臣光曰”,基本就是《資治通鑑》的思想綱要。我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系統性的理解儒學,看這段文字比看《論語》清楚。

司馬光首先丟擲論點說: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層層遞進,他突出名就是身份,名是重中之重。

司馬光曰:為什麼天子最重要的職責莫過於維護禮教呢?禮教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嚴守等級,等級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匡正名分。

禮教就是綱紀,等級就是君、臣、官、民上下有別,名分就是官階大小,身價高低。司馬光向往的政治結構是理智恆久遠,每個層級的個體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不做非分之想。這樣自上而下逐漸管理就變得簡單自然。

四海之廣,億萬之眾,受制於一人,那麼就算你有蓋世武功和高之志,也不能因為你比他優秀,你就取而代之,你還是要為他奔走、服役聽命,這就是因為有禮制綱紀。在司馬光看來天子統轄三公,三公督率諸侯,諸侯管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老百姓,節節相扣,層層控制,權貴支配貧賤,貧賤接受權貴的支配。高官貴爵之驅使小官小民,猶如身體之驅使四肢,樹根之支配樹葉。小官小民之侍奉高官貴爵,猶如四肢之保衛身體,樹葉之保護樹根。

從前,周文王姬昌研究排列《易經》,認為乾坤兩卦排在64卦的開頭,就是因為乾象徵天,坤象徵地。天地的關係呢?孔子解釋說:天和地的關係是尊和卑的關係,天是尊貴的,地是卑賤的,尊卑關係一經確立,就該各安其位。這也是在強調君王和人民,他們之間的關係位置跟天和地之間的關係位置一樣,絕不能改變。

但現實世界往往不如人意,歷史上有太多君不尊,臣不卑的事,以下犯上不但經常發生,而且經常可以取得成功,最終導致禮崩樂壞。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果暴君在位,臣民該怎麼辦呢?只能服從尊卑秩序,俯首貼耳,任他宰割。儒家聖人體系裡的商湯王和周武王,不都是以下犯上、改朝換代的人嗎?難道他們非但不是聖人,還成了亂臣賊子了嗎?這是儒學體系裡很經典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