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禪有四個層次,而絕大部分人卻,只停留在第二層

禪宗,是佛教中國化之後,典型的代表。

所以,對禪宗想必我們都不陌生,而且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諸如參禪、坐禪、打禪期之類的詞彙。

但是,可能很多人並沒有具體關注過,“禪”為何意?它有沒有不同的層次之分。

維摩詰經:禪有四個層次,而絕大部分人卻,只停留在第二層

其實,禪宗祖師六祖慧能,曾經把“禪”具體劃分了四個層次,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只是停留在第二層。

而《維摩詰經》作為禪宗早期的經典,號稱“禪門三經”之一。因此,六祖慧能的思想,自是與其一脈相承。

那我們接下來就具體看一看,“禪”的這四個層次,是如何劃分的。

第一層“小乘禪”:見聞轉誦

所謂“見聞轉誦”,就是生硬唸經,只是聽別人講過,或者自己粗略的看過,不一定知道意思。

但是,既然聽別人說唸經有好處,可以得大利益,於是就開始了唸經的修行。

這一層次的特點,就是很生硬,略帶稍許的功利之心,不過也算是加入了參禪的行列。

就有點類似於佛陀聲聞乘的那些弟子們,聽佛陀講經說法,聞說經典,然後依之奉行。

第二層“中乘禪”:悟法解義

處於這一層次的人,相對來說是根器就比較好了,有悟性,有慧根,相當於老子所劃分的“中士”那一類人。

按照比例來講,處在這個第二層的群體是最多的,他們既不像“下士”那般愚痴,聞道而大笑之,也不像“上士”那樣慧根具足,有上根利器,可以明悟的比較徹底。

維摩詰經:禪有四個層次,而絕大部分人卻,只停留在第二層

這一群體的人,雖說對佛法很感興趣,熱衷於參話頭,辯經論道,能領悟佛法,觸及其意,

但是有時候往往是滿口佛言佛語,“我執”與“法執”比較嚴重,所以還未能探究到佛法的深層奧義,只能算是表面瞭解。

第三層“大乘禪”:依法修行

這種是屬於中上根器的人所在的層次,能夠在聽聞與參悟佛法的同時,勤而行之,躬身踐行佛法,做到知行合一。

比如,修大乘菩薩道的人,除了參悟佛法之外,還是要積極參與到世俗生活中,與眾生行方便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度法門”與“四攝語”。

“六度法門”,我們都很清楚,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而“四攝語”,有很多人並不是太瞭解,其分別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佈施,不需要多說,其可分為財佈施、法佈施、與無畏佈施;

愛語,是用和悅的態度與他人說話,是一種慈悲心在語言層面上的自然流露;

利行,顧名思義,就是指利益眾生的實踐,以及一切有利於社會的行動;

同事,則是指大修行人亦應修入世法,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與他人同處共事,以自己所處的角色,來引導和感染社會。

總之,這些都是屬於,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途徑,修“大乘禪”的人會依此勤而行之的。

第四層“最上乘禪”:萬法盡通

最上乘禪是“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

這是“禪”的最高境界,也是對佛法根本精神的把握,唯上上根器的人,可以悟得證得。

維摩詰經:禪有四個層次,而絕大部分人卻,只停留在第二層

而維摩詰居士便是證得了“最上乘禪”的人。

因此,《維摩詰經》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代話講,是“形而上”的道上,最高的一點,等於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

所以,《維摩詰經》可以歸為“最上乘禪”。

這不僅僅因為,維摩詰是悟性非常高的最上乘之師,也是由於他所說的經也是最上乘的圓滿覺悟,自覺覺他的法門,即佛陀的智慧。

維摩詰經:禪有四個層次,而絕大部分人卻,只停留在第二層

維摩詰經 “在家居士”的修行寶典

¥

23

拼多多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