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人們出行、運輸、作戰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馬不離車,車不離馬,乘車、乘馬都是指的馬車。只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人們才把車和馬分開,有了騎馬的行為。

兩千年過去了,那隆隆的車馬聲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一些本來和車馬有關的詞語,被流逝的歲月裹上了一層新釉,用在了別的地方。今天就這麼平平常常地從我們的口中說出來,筆下寫出來,不去仔細揣摩,就忘了它隱秘的核心。

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發軔:

軔是什麼呢?軔,是車停著動時支在車輪下的一塊木頭,相當於我們現在汽車的手剎。車輛出行時,第一個動作就是要拿掉這個“軔”,這就叫“發軔”。最初就是啟動車馬出發的意思,比如《楚辭·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後來被引申為表示事物的起源,事件的開端。 比如,聞一多在 《文藝與愛國》中說:“我們的愛國運動和新文學運動何嘗不是同時發軔的?”。郭沫若在《反正前後》中說:” 中國立憲運動的具體的表現大約是發軔於戊戌政變。“

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輻輳

:古時候,車輪的邊框叫輞(音網),車輪中心有一根圓木叫轂(音古),輞和轂成為兩個同心圓,而“輻”是一根一根的木條,一端接輞,一端接轂。一般一個車輪有三十根輻條。這一圈兒的輻條都向中間的車轂集中,這個就叫做“輻輳”。本來是一個技術安裝規範,後來引申為人們從四面八方向一個地方聚集的意思。

輿論

:“輿”是車廂,就是乘車人坐著或者站著的地方。古時候能坐上車馬的也不是平頭百姓,而是有錢有勢的人,那個時候叫“貴族”。貴族的言論是可以左右諸侯們治理國家的方向的,他們在乘坐馬車的時候往往會對王侯們的舉止、言行、政策等等,做一番討論,時不時的,這些言論就會傳到宮中,起到左右政局的作用,可以說,當時的“輿”就是一個個新聞釋出會現場。現在,輿論已經不限於貴族了,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自媒體,再也不用站在車廂裡論政了。

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管轄

:車軸是一根橫樑,上面託著車輿,兩端套著車輪。軸的兩端露在轂的外面,上面插著一個三四寸長的銷子,叫做“轄”,主要的作用是不讓車輪脫落。轄雖然小,但是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零件。你想想,要是車跑著跑著軲轆掉了,那是多危險的事兒啊!所以,《淮南子 人間訓》上說,車輛之所以能轉動千里,就是靠了這個三寸長的轄啊!後來,人們把對人、對事兒的管理叫做“管轄”,社會要運轉,“轄”不可脫啊!

“夫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淮南子 人間訓》

籠絡

:籠絡就是馬的籠頭,是駕車人掌控馬匹的必要裝備,馬不上籠,是沒法操控的。李賀 有名的《馬詩》寫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而現在“籠絡”一詞意思演變成了拉攏、收買人心,被拉攏的、被收買的,就像一匹馬被套上了籠頭。

還有很多,比如

綏靖、鞭策、平衡、出軌、放蕩不羈

等等。

春秋戰國的車馬,還奔跑在我們的嘴巴里!

大家還能舉出更多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