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外交可謂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談判桌上和對方的使團展開唇槍舌戰,以此來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自信。有道是“弱國無外交”,外交的順利與否往往和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是否強大有關,

這在古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事件當中就已經深有體會了。

時代發展和外交新局面的需求,使其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促使其外交職能急速膨脹,構建了一整套相應的外交體制,從而把自先秦以來形成起來的中國古典外交體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發展階段。

一、漢代外交

漢代外交是繼承了秦國的外交制度並發展衍伸而來的,

漢時期的外交制度在中國古代外交史上可謂是起到了奠基作用,成為後代王朝的使團標配,且一直被沿用。他們的外交文書和外交使團制度,為我們研究當時國家之間的戰爭局勢提供了證據支撐,也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湧提供了史料。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外交文書

自國家產生之後,其政治執行、行政管理以及各種公眾事務亦無不需要藉助文字以進行。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書形態以滿足各種社會需要。

國家政治生態中的外交關係亦然,同樣離不開文書這一手段和工具。

外交文書的物件不是國家內部的君與臣、上級與下級或同級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而是國家或其他政治實體之間的關係;外交文書所要陳述或解決的問題,不是國家內政中的命令、指示和通告等事項,而是國家或其他政治實體之間的雙邊事務之交涉、談判、溝通、致意、磋商、爭執、抗議等事項。

漢代外交文書從外交雙方關係性質而言,大體可以分為對等性文書和非對等性文書兩類,這種類別決定於外交雙方關係的性質,

這種關係性質的差異,又決定於各自的國力強弱和在國際、族際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等方面條件。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如對等性文書,是對等性主體之間在外交關係中的運用。在漢代,對等性文書以西漢時期漢與匈奴之間的文書往還最為典型和突出,文書的書寫也暗藏著一些門道,其一是稱謂,稱謂確定,雙方關係定位於是而得以明確。

漢方稱對方為 “匈奴大單于”,匈奴方稱漢方為 “皇帝”,

雙方均以各自國內對其首腦之尊稱相稱呼,體現了外交文書所具有的以禮相待精神和對等關係的性質。

其二是啟事敬辭,漢匈君主之間互通文書時,亦以“敬問”為啟事敬辭,實為以漢文化之文書禮儀運用於對等性外交文書之中,處處顯示雙方地位之平等和均衡,對於雙方關係和地位有著十分明確的定位,將雙方關係定位為 “兄弟”關係,兩位君主各自統治自己的領土和人民,並承認對方統治自己的領土和人民,就是一種對等的關係。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此外是非對等性文書,漢與南越王之間外交文書就沒有和匈奴那麼“禮貌了”,首先在稱謂上漢方在自稱和被對方稱呼時,均謂為 “皇帝”;而漢方稱呼對方則謂之 “南越王”或 “王”。漢王朝並不承認與其為對等性關係,而是一種臣屬關係,即非對等性關係。

另外在南越王的報書中,通篇加上了諸多尊君抑臣的卑謙詞語,其非對等性昭然可見。

2.外交使團組成

漢代的外交使團一般由正使、副使、官屬、吏士、譯者及斥候士、御者等各色人員組成,大體可以將他們分為使團負責人、隨員和服務人員等三類,其中正使、副使為使團負責人,隨從的官屬、吏士、譯者等屬於隨員,斥候士、御者等屬於服務人員。隨員以上為官員層級人員。

天漢元年,漢朝為了回報匈奴方面的和好姿態,乃遣蘇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者留在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蘇武使團的構成情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這裡除了使團的負責人正、副使之外,還有假吏以下的募士斥候等一百餘人,後者就包括使團的各種隨員和服務人員。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正使作為使團的最高長官,是使團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正式都會被授予“節”,作為權利的象徵。副使一般是設定1到4人,根據初始任務的需要,副使也可以持節。正副使或由同寮中的長官與佐貳同寮中同時同級的官員匹配組成,或由異寮中不同級別的官員匹配組成,也有少數副使秩等高於正使。

副使是正使的佐貳,使團中的事物由正副使共同商議決策。如張騫出使西域時,曾派遣多位副使前往周邊國家執行使命,可見副使受正使的指揮,可根據正使授權獨當一面完成各種特定使命,副使如工作失誤,正使要承擔責任。

使團除了正副使之外,還有隨員和服務人員,這些人一般都是百石以下的小吏,大多是低階的官員,如果立功的話,以後會進入中高階官員的門檻。

還有文士和武士,文士負責辯論,武士負責保衛安全。除此之外還有翻譯官具有溝通雙方語言的能力,但使團執行任務中發揮特殊重要作用。根據初始任務的需要,還會配備一些有關特殊的人才,比如醫生等。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二、漢代外交理念

隨著漢朝前期幾位國君的努力,漢朝逐漸從秦亡禍亂的局面中走出來,綜合國力逐漸上升,對外交往也日益繁盛,所以需要大量的外交使節。那麼關於外交使節的選拔,漢朝承襲了秦朝的選拔制度。

由於外交使節是國家的代表,所以對於使節的選拔手段又顯得尤為重要,過程更不能馬虎。

使節選拔

第一個方法就是募,這是漢代選拔外交使節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像武俠電視劇裡面廣發英雄貼一樣,漢代官府也經常採用這樣的方式在四海之內招募人才,以完成各種特殊艱難的任務。

比如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比較需要精通西域情況的時間,所以就從明天來招募前往西域的外交人才。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另外出使疏通海路的時候也向全國各地招募人才,甚至從監獄中挑選合適的人才。你這種方式招募來的人才大多都具有美國現身的精神,所以能選拔到一些比較優秀的外交使節,比如張騫。

第二種方法就是自請,這種自薦的方式在戰國時期就有,比如著名的毛遂自薦。

漢代承襲秦制,也採用自薦的方式來選拔外交人才,自薦的人才往往比主動應徵的人才更加積極主動,甚至有時候在國家並沒有公開招募的時候,也可以提出申請。而對於這樣的自薦者,國家也是要經過一定的程式進行審查。主要的方式就是透過面試來考察自薦者的能力和水平,來確定它是否能勝任世界的重任,審查過程較為嚴格。

第三種方式是舉薦,為才是舉也是選拔使節的重要方式之一,

皇帝還下令全國周俊慣例推薦具有特殊品質和才能的人來充任外交使節,如果舉薦成功,還會受到表彰。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選拔外交使節的?

2.外交理念

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漢代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開啟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啟了中國古帶外交的新時代,這樣的一個階段的外交是充滿了艱難和陌生的,所以外交使節在面對一片陌生的世界時,他們的外交也具有了一定的探險性質。

一方面由於當時交通、通訊、醫療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出使外國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差事。

在途中不僅要克服自然條件的惡劣,還要努力保障自己的生活條件,應對沿途一些敵對國家的刁難。

另一方面,當時世界外交還處於早期階段,外交禮節並沒有形成一種體系,

所以外國對於我國出使的使節也會採取一些不文明友好的行為。因此,朝廷就需要更廣泛地從社會各種階層中選取那些具有冒險和獻身精神,擁有堅韌不拔的品格,體力過人的人來充當外交使者。

但不管怎麼說,漢代具有影響力的外交,始於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棄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而採用具有進取精神的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的統治思想。

正是漢武帝把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的統治思想,方有漢代積極的外交國策的出現,方有漢代的盛世出現。

三、總結

總之,漢代外交使節的選拔可謂嚴格,漢代的外交使團中人才濟濟,為傳播大漢王朝的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特有的意識形態,逐漸出現在歷史舞臺,連線了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渠道,一直到現在,

“一帶一路”的興盛也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可見是對於漢民族堅韌不拔、友好仁義的民族精神最好的繼承。

參考文獻:

1、《漢代外交使團的組成》

2、《漢代外交使節的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