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引言

中國古代的

“外交”一詞,其含義與今天的“外交”不同。遠古的“外交”,被視為不合禮制的行為,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罪行。魯隱公元年(前

722

),祭國的國君出訪魯國,《春秋》記作“祭伯來”,而沒有記作祭伯“來朝”。《春秋穀梁傳》隱公元年對此解釋為“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與朝也”。

這裡,祭伯的

“外交”,被認為是不合禮的行為,是祭伯對周天子的一種非禮的舉

動。《

史記》記戰國時蘇秦說:

“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國時孫吳張溫出使蜀漢,曾向蜀人稱讚同行副使殷禮而被向罪,將軍駱統上表為張溫辯護,有

“嘆

本邦

之臣,經傳美之以光國,而不譏之以

交也

”。這裡的“

外交

”都帶有“裡通外國”

“相互勾

”之意,是作為當事人的一種罪行提出來的。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是,古代

文獻中

今天的

“外交”一詞意義相近的詞語並不在少數。如

“聘”“問”“朝”“邦交”“通事”“交通”“朝覲”“聘問”等。到了唐代,“外交”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就有兩國之間相互交往之意。

征戰與巡狩並重的外交策略

在黃河流域文明產生的同時,我國其他地區的文明也在以各自的方式發展著,並隨著文化、經濟交流而相互影響。

但是,傳統上仍然把黃河流域視作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是當今

“中國”的起點。根據《尚書禹貢》記載,當時的全國分為九州,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作為華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稱為中國。這個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河南北部、山西和河北南部、陝西東部和山東西部,面積只有大約

50

萬平方公里。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但是,就是這大約

5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發展成了連綿不絕

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文明中心之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主體,古代中國正是從這裡出發(至少是以這裡為主),開始了古代中國與外部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從這裡開始有了真正的國家外交與國禮的贈送,從而促進了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發展。

公元前

2183

年,禹即帝位於陽城(今河南登封)。禹本姓姒,曾被舜封為夏伯,因佔有了大夏故地,故氏

有夏,國號

“夏”;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聲望遠播,深受百姓愛戴和諸侯尊崇,是為“華”,故後世有“華夏”之說。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原是部落聯盟的名稱,由

12

個姫姓氏族組成,包括有夏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夏王朝的建立者禹是黃帝的玄孫,也是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大聯盟的最後一位領袖。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夏王朝建立之前,原始氏族社會的最高組織形態是部落聯盟,參加聯盟的各個部落是平等的和獨立的,相互之間沒有後世所謂的行政隸屬

關係。

禹在位末期,曾到東方巡狩,並在會稽山(原稱苗山,今浙江省紹興市)召見各部落首領,之後大會諸侯於塗山。當時執玉帛而來與會的有

“萬國”之多,即《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其中執玉的是大諸侯(氏族部落),執帛的是小諸侯(氏族部落)。

在大禹的安排下,演奏了中原地區的大夏之樂,表演了干鏚之舞,儀式隆重,規模宏大,令各方諸侯無不驚訝、佩服和畏懼。

參加會盟的各方諸侯當場向大禹進獻了禮物,其中九夷因世代與三苗通婚、沒有隨大禹討伐三苗,一直惴惴不安,此次也當場進獻了玉帛等貢品,表示願意臣服於夏。後來的塗山會盟,進一步鞏固了大禹的地位和在諸侯中的威嚴,之後,各地紛紛按照九等貢賦的規定,向大禹所在的夏部落進貢。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積極開展與域內外部族的外交關係

為了尋求治國賢才,更為了與夏王朝周邊地區的部族搞好關係,大禹曾積極開展對各個部族的外交關係。東邊到達了鳥谷青丘之鄉的黑齒國,南邊到過交趾彌樸續國、九陽山的羽人國,西邊到達三危國,北邊到達會正國、大戎國、夸父國和禺強國。

顯然,這些國都不是在夏王朝勢力的實際控制範圍內。

在這樣的開展外交關係的過程中,禹是否與這些

“國”有禮物交換,或者說,是否得到過這些“域外”贈送或朝貢的物品,我們不得而知。

但根據帝舜時的事例推斷,在大禹時也是應該有的。他在拓展外交的過程中,與各方國、諸侯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情況極為熟悉,對天下

“萬國”諸侯,“大禹皆知其體”。而且,大禹還積極推行夏的先進文化和政治制度,包括“頒夏時於邦國”等。

禹時期的夏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家,但卻進一步完善了黃帝時期開始建立的國家的維形。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箕子與朝鮮古國

箕子,名

餘,與比干、微子同為商代三位仁人。箕子本是商王朝貴族,在商紂王時期曾輔佐朝政。由於不滿紂王花天酒地,使用奢侈品,箕子最終被商紂王囚禁。周武王滅商後,釋放了箕子,但箕子不願意臣仕周朝,率領商遺民

5000

人向東北移民,併到達了古朝鮮地區的大同江流域,建立了箕氏朝鮮,這也是被史學界公認的古代先民大規模走向域外的開端。

至於箕子進入朝鮮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陸路,由華北過遼寧、吉林入平安北道或

鏡北道地區;一是水路,由山東半島到達遼東後,沿海岸到朝鮮西北海岸,或直接渡海到達朝鮮。周武王對殷商遺民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具有拉攏、爭取各方國、部落支援的戰略意圖,是具有外交大局觀的重要舉措。至於

“因以朝鮮封之(箕子)”,也只是不得已形勢下的順勢而為。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周王朝沒有追殺箕子所率領的商遺民,而是承認了箕子對古朝鮮的統治權,並沒有要求箕子國,履行諸侯國應該承擔的對周天子朝覲貢獻的職責。但是,箕子顯然故土難忘,曾經回到中原並朝見周王。而且,周武王還藉機並向其請教治理國家的

“洪範九疇”。箕氏朝鮮在箕子的治理下,國力不斷強盛,存國達

900

多年,直到西漢初年被燕人衛滿所滅。滅國後,箕子又南下,使箕氏朝鮮在半島南部延續

200

多年。

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禮崩樂壞,但在朝鮮尚存華夏古風,正是箕子的功績,所以孔子稱此地(古朝鮮)有

“君子”。中國曆代王朝出使朝鮮的使節,都要前去拜謁位於平壤附近的“箕

聖陵

”。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周穆王西巡禮品饋贈及西周時期與西亞的聯絡

見諸史籍最重要的反映兩週王朝與域外外交和文化交流的一件事,是周穆王西巡。《竹書紀年》和《史記》中都記載了周穆王西征或西巡的歷史性事件。《趙世家》記載:

“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造父之後與戎秋雜處,善於蓄養牲畜,又因與姫姓諸侯有

姻親

關係,為周之

西陲

對於西王母其人,《山海經》等先秦文獻材料將其描繪成半人半獸的怪物,

“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後來演變成為一位雍容華貴的女神。在遙遠的古代,著名人物就是氏族或氏族聯盟的代名詞。黃帝、堯、舜、禹等帝王都曾與西王母或其國的首領見過面,到西周時期,西王母是一位雍容平和、善唱歌謠的西方君主。按照《漢書地理志》的說法,西王母居住的石室,在金城臨羌(今青海西寧以西)的西北塞外,祁連山南麓。

古代最早的閱兵——塗山會盟,發生在哪裡?跟大禹有何關係?

結語

有學者根據其地理位置和物產研究,認為西王母國應在中亞的錫爾河流域中上游一帶,即希羅多德《歷史》中所說的馬薩革泰部落。從周平王平定殷商奴隸主叛亂後,來朝賀的四鄰中有渠搜、康居來看,周穆王西巡到達了錫爾河上游也是很有可能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代表了周王朝的西方極其遙遠的地區,被認為是四荒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