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吾將上下而求索”

——5月30日,國內各大媒體和新媒體,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萬華公司身上。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紙媒還是廣電,都拿出巨大篇幅或時長,對萬華公司的改革經驗進行深度報道。

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先進典型的價值,取決於時代需求。

閱讀萬華長篇報道,很多人在思考:

萬華公司作為一家老國企、老典型,今天巨幅報道有啥深意?為什麼一些“舊聞”,引起今日強烈反響?萬華的時代意義是什麼?

反覆閱讀長篇報道,萬華公司的種種“舊聞”引起今日共鳴,不僅僅因為萬華從計劃到走向市場,從昔日生產合成革的傳統國企到成長為現代化大型企業,從白手起家到成為全球異氰酸酯行業領軍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一鼓作氣謀改革、一氣呵成求創新、一以貫之闖新路,以改革創新不懈探索,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的生動詮釋。尤其是報道中的

“三組資料”,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今天繼續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鏡鑑。

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4000人下崗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逐步推進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萬華第一時間在全廠試行全員合同制,打破鐵飯碗,搬掉鐵交椅,“下崗分流”不可避免,卻也異常艱難。萬華先從領導幹部身上“動刀”,71個領導幹部從管理崗位上退下,“瘦身”起到了“強體功效”。回顧這段歷史,很多老人都說“壯士斷腕”。

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舊聞”引發共鳴,是因為今天深化改革,更要自身“動刀”,能否“刀刃向內”、勇於“壯士斷腕”,也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92萬元獎金

——1998年底,萬華實施技術成果按盈利比例提成獎勵的“創新工程”;第二年,一個生產裝置技改後創出顯著效益,按新獎勵辦法一算,10個人總獎金92萬元,嚇了大家一跳。獎,還是不獎?爭議很大,公司高層爭論了一個月,最後拍板,高管一分錢不拿,獎金全分給一線科研技術人員。知識無價亦有價。以重獎激勵人才,以制度保護創新。這,就是萬華的膽識與魄力!

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舊聞”引發共鳴,是因為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人才一直都很重要,而如何吸引人才、信任人才、激勵人才,如何以有效制度讓創新源泉充分湧流,依然是需要認真回答的時代課題。

5000萬元打水漂

——一個MDI技術升級改造專案,經過2年多籌備,即將投入生產,卻遭遇管道堵塞、反覆停產,“每停產一次,損失500萬元。試試停停10次,5000萬元打了水漂。”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第11次試驗,終於取得重大突破,MDI單套裝置規模由原來的8萬噸提升到20萬噸以上。如今回頭再看,當初5000萬元的代價與至今累計盈利幾百億元之間,是一個“不等式”,又是一個“方程式”。

大眾銳評|萬華“舊聞”有啥深意?為啥引發共鳴?

“舊聞”引發共鳴,是因為寬容失敗多麼重要。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必須靠自主創新。創新,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失敗”“死亡”,寬容失敗是最好的創新激勵。尤其在今天,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寬容失敗”“可以允許創新失敗,但決不允許不創新”!

歷史會公正地記錄每家企業走過的足跡,歷史也忠實地把改革發展課題留給後來者。

我們深信,新時代的神州大地上,無數像萬華一樣的企業,一定能在市場經濟大海中搏風擊浪,創造著無愧於時代、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