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甘泉路街道的黃陵路

一條僅600米長的社群間小道

兩側分佈著84家店鋪、

三個老舊居民小區、兩家養老院

裡面住著9000多戶居民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就在半年以前,老百姓還經常抱怨,

“天天走這條街,卻一點也不喜歡這條街”

——黃陵路上總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亂穿馬路的現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小店鋪大多經營蔬果副食,幾家魚販子習慣性將髒水往路面上一潑,空氣裡瀰漫著腥氣;再加上週邊設施“不解渴”,老年人嫌活動空間少,年輕人更無奈:偌大的街區,奶茶鋪子、咖啡館,一個都找不到……

而今再走上黃陵路,過去陳舊髒亂的樣貌早已不著痕跡。

透過統一的街區風貌打造和業態調整,沿線新老商家門店更換了黑框玻璃門,以及明快又各具特色的門頭店招;透過居民和社會主體參與街區設計,樹下“長”出懷舊的壁畫、裸露的電箱變成畫布;街道甚至還把居委會、24小時政務辦理自助機、垃圾分類自助機等社群功能設施全部移到馬路邊,

居民再不用擔心“辦事找不到居委會大門”了。

以“人民城市”理念為社群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黃陵路,正不斷找回百姓喜歡的風貌感與煙火氣。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黃陵路街頭多了不少有趣的牆繪

1000份問卷

摸清老百姓究竟想要什麼

說起黃陵路改造的前因後果,甘泉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張軍總忍不住皺皺眉頭:“以前感觸還不深,今年因防疫工作整天在黃陵路及周邊社群往復,實在是如鯁在喉。這樣的街區環境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

今年3月,在普陀區的支援下,甘泉路街道將“黃陵路綜合整治與管理服務提升專案”作為街道重點工作提上日程。

專案強調以“窄馬路”“小街區”為規劃理念,堅持黨建引領、政府引導、主體實施、百姓參與,還成立了黃陵路美麗街區建設專案臨時黨支部。

改造中,一方面,力求改變本地陳舊的街區環境;另一方面,也嘗試探索兼顧“風貌感”與“煙火氣”的微更新路徑,為普陀區其他后街小路的改造提供樣板。

帶著這樣的目標,街道幹部沒有直接引進設計師、落實施工團隊,而是站在黃陵路街頭,隨機發送了上千份問卷調查。負責改造工作的甘泉路街道黨政辦副主任浦婷怡告訴記者,黃陵路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街區,裡面隨處藏著附近居民的記憶和習慣。

“怎麼改造,誰說了也不算,要聽他們的意見。”

有效問卷最終收上來1004份,再輔以3場、60餘人參與的座談會,街道詳細瞭解了不同年齡段、多元家庭結構對黃陵路的實際需求,又彙總分析了“餓了麼”“小紅書”等線上生活平臺裡超過43。6萬條發生在社群周邊的軌跡資訊,

一本《甘泉路街道美麗街區管理導則(黃陵路)》(以下簡稱《導則》)、一本委託零點有數商業新零售資料研究院出具的《甘泉社群商業業態諮詢報告》先後出爐

,成了後續改造的重要依託。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黃陵路街景

調研發現,以往黃陵路上缺少規模集中的商業體,小店雖然以零售、餐飲、生活服務為主,也能滿足社群居民便利性消費,但休閒和其他目的性消費基本外溢到周邊商圈。黃陵路上“餓了麼”等外賣軟體的使用頻率也顯著高於上海平均水平,可見區域居民的餐飲需求不能被樓下的供應所滿足。再加上規劃不合理,店鋪以小規模、非連鎖品牌為主,同質化程度高、業態惡性競爭。

居民呼聲最高的便是要加強餐飲店鋪的供給,尤其是引進連鎖類、知名品牌餐飲。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黃陵路上以小店居多

調研結果首先反饋在《導則》中來。這本同步下發給沿街店鋪業主、幫助把關招商的小冊子,詳細列明哪些業態的引進,可以滿足周邊的消費需求,給商家經營也指了一條明路。

不多時,幾家大業主就在業態調整過程中,引進了如顧一碗、振鼎雞等居民呼聲較高的品牌餐飲連鎖,取代了原來雜亂的個體經營。

不僅如此,《導則》還關注沿線商家的風貌打造。幾年前黃陵路上透過店招改造,初步統一了街區風格,但依舊難掩店面陳舊、遮雨棚雜亂的狀況。《導則》指引業主對商鋪外立面進行了頗有復古味道的紅磚鋪設,同時整體更換五花八門的商鋪大門為統一的黑框玻璃門,給整條黃陵路,增加了幾分典雅的秩序感。

政府引導、百姓參與

共創宜人的“拖鞋消費”空間

因改造費用需要業主自理,起初,除了國有店面外,幾家私營業主還頗有猶豫。沒想到,風貌變化讓沿街商鋪的店租迅速上漲,主動上門談入駐的商家也多了起來。短短半年,95%以上的店鋪“改頭換面”。現有84家店鋪中,多數是從原先的菜攤、果攤“進化”而成的連鎖早餐店、連鎖水果店。個體生鮮攤位則統一歸併至路中段的一家大型菜場內。

當然,光是道路整潔還不夠。黃陵路是甘泉路街道最早的辦事處所在地,周邊居民與這條小路的故事,至少可以從半個世紀前講起。

如何留住、呈現那些讓大家有共鳴、有感覺的回憶?答案依然在老百姓手中。

今年4月,街道面向全社會展開了一場黃陵路老街提亮設計大賽。參與者除了一些具有設計專業資質的單位、個人,亦有相當比例是本地居民。最終入圍“最佳設計獎”的吳佳琦,就住在附近小區,她設計的68路公交車站壁畫,是60後、70後黃陵路上居民的共同記憶。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而街道最終選取了她設計稿中一幅體現90後回憶的“超級瑪麗”牆繪,繪製在馬路左側一面空牆壁上;一幅充滿慈愛的《腳踏車上的父與女》,則畫在黃陵路兩棵老榆樹下的圍牆上。老榆樹背後亦有故事。

原來,老榆樹就長在街道辦事處原址旁邊,至少有70年曆史。此後,街道辦事處歷經搬遷、合併,兩棵榆樹卻始終枝繁葉茂,甚至盤根錯節地長在了一起,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共生樹”。

牆繪將圍牆擋住的樹幹部分呈現出來,又在畫面中增加了一對騎著腳踏車的父女,喚醒了許多過路人心中暖暖的回憶。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此外,街道上每一處城市部件都被粉飾一新:電箱上有了文明彩繪,水錶箱變身“鳥屋”,外露的水管道被描摹成樹幹樣式……浦婷怡說,改造的黃陵路,“面子”很重要,但“裡子”更關鍵。透過道路銑刨、更新鋪裝、架空線落地,黃陵路的街道空間變得更加“步行友好”。“特別是我們將綠化帶外移,隔絕了行人與馬路,從根本上改變了老百姓亂穿馬路的不良習慣,居民出行更安全。”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結合沿線老舊小區綜合修繕、成套改造、加裝電梯等民生專案,黃陵路沿街三個小區的進出口也進行了更新:醒目的小區標識、柔和的照明系統,以及道閘+鐵門的安裝,進出小區都要人臉識別,居民回家更安心。

社群功能設施破牆而出

居委會變成“門市鋪”

黃陵路的一頭,一長排店鋪中間,藏著“安塞社群居民委員會”。居委會玻璃大門敞開,裡面佈置現代、舒適,桌椅、辦公區、會議室一目瞭然。

居委會是老百姓日常打交道最多的社群服務空間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因居委會“內建”在原本促狹的小區裡,僅開了一個小門,老百姓辦事並不方便。

此次透過租賃兩間沿街鋪面,居委會得以從“彎彎繞”的小區內,搬到大街上來,成了名副其實的“辦事超市”。

居民區書記曹婷婷告訴記者,以往居民來辦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這個居委會大門太難找了。”現在不光本轄區的居民時常過來瞧瞧,隔壁居委的老百姓也喜歡有事來這裡諮詢。

“我們居委會一下成了香餑餑,日均‘訪問量’漲了三成左右。”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居委會搬到街面上來

如果居委會下班了怎麼辦?別急,在距居委會僅30米的沿街位置,甘泉路街道將24小時社群事務自助辦理機也搬了出來,66項社群事務,都可以隨時隨地在機器上自助完成。此外,為了破解沿街商家參與垃圾分類的難題,黃陵路上設定了兩臺垃圾分類自助機,透過與第三方市場單位合作,讓富有趣味的垃圾回收站成了街頭亮麗的風景,也增加了商家主動分類垃圾的積極性。

600米小路要改造,普陀這裡的居民提交了1000多份問卷,還親手設計牆繪圖……

“近期引起最大轟動的,是剛剛完成裝修的百姓客廳。”

張軍說。這裡曾出租給幾家小餐飲店,常有油煙和噪音擾民問題。利用此次改造,店面被全部收儲回來重新打造,一樓作為居民公共活動空間,並引入深受居民歡迎的咖啡和輕餐飲,以親民價格與貼心服務,讓老年群體享受實惠,同時也兼顧青年群體的需求。二樓為黃陵路街區自治與周邊居民區黨建提供議事場所,同時開闢共享辦公空間,為從事社群微更新設計的青年創業團隊提供臨時辦公空間,也作為同濟大學等高校學生服務社群的社會實踐點。

一位顧姓阿姨告訴記者,黃陵路上小區普遍房型小,家裡沒什麼客廳空間,而周邊原本可供老年人娛樂休閒的地方也不多,“有了這個能下棋打牌,聊天吃飯的百姓客廳,白天晚上就好消磨時間了。”

下午靠近黃昏,黃陵路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多數人似乎不急著回去,而是在某個小景前駐足、拍照,彷彿初識這個充滿樂趣和新鮮感的家園……

資料:上觀新聞

編輯: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