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通不了的天然氣兩天就通,“基層拖延症”怎麼治

近日,《半月談》雜誌報道了一則發生在甘肅蘭州的民生新聞:今年7月,當地一棟12年未通天然氣的居民樓,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在“我為群眾辦實事”行動中,透過“升級辦案”的方式打通了燃氣管道。按理說,對於擁有300多萬人口的蘭州市而言,一棟居民樓的燃氣供應,只是市政工作中的一件小事。然而,就是這麼一件認真起來兩天就能解決的小事,卻因為有關單位的不作為被拖延了12年。

12年來,樓棟居民為了做飯、洗澡,常常要扛著煤氣罐到一公里外充氣。僅在最近4年當中,居民為了反映問題,就往燃氣公司跑了60多趟。最早,燃氣公司給出的迴應是該棟樓入住率不達標,還稱“入住率達到70%後才給通氣”。2016年,入住率終於達標,燃氣公司又表示“燃氣表已經過期,換新表才能通氣”。儘管許多居民並不認同燃氣公司要求換表的做法,但為了早點告別“扛煤氣罐”的日子,他們還是掏了換表的錢。

12年通不了的天然氣兩天就通,“基層拖延症”怎麼治

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東路19號住宅樓外景 圖片來源:半月談

然而,就在樓棟居民翹首以盼、以為馬上就能通氣時,一根來源不明的高壓電纜又給施工帶來了嚴重安全隱患。為了查清這根電纜的來歷,樓棟居民又花了兩年的時間。得知電纜的鋪設單位後,樓棟居民隨即要求該公司移走電纜,沒想到對方以“成本太高”為由拒絕了這一要求。隨後,樓棟居民向蘭州市信訪局反映問題,但信訪局從2019年起協調了兩年,也沒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僅是看完樓棟居民12年來漫長的維權歷程,便足以令人感到“心累”。從燃氣公司到電力公司,再到信訪局,迫切想要解決問題的居民不得不與諸多部門打交道,每一步都走得步履維艱。

解決一棟居民樓的天然氣供氣問題,真的那麼困難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積極介入下,有關部門只用兩天時間,就解決了這塊困擾樓棟居民12年之久的“民生牛皮癬”。12年與兩天的對比,實在是太過鮮明,以至於顯得有些“刺眼”。

這種“刺眼”的對比背後,並非是工作能力的差異,而完全是工作態度的差別。拆裝電纜、鋪設管道,都是有關單位的日常工作內容,在技術上幾乎沒有任何實施難度。將合理的民生訴求交辦給有關部門,督促其落實到位,也是信訪部門的應盡之責。正如《半月談》在報道中所總結的:12年與兩天,差別就在於“政府關心”。

上級沒關心到此事時,相關單位便對民生訴求不上心,造成供氣問題久拖不決。上級一關心到此事,相關單位立刻“全速運轉”,以截然不同的效率做完了所有工作。不難看出:“關心”與“不關心”的差異,簡直是天差地別。從結果上看,樓棟居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當然是一件好事。但這種差異折射出的“基層拖延症”,卻值得各地各級有關部門自我檢視、深刻省思、設法加以根治。

平心而論,基層工作確實很不容易,多數基層單位、幹部的工作壓力都不算小。從本質上看,“基層拖延症”的癥結未必是基層幹部有意“偷懶”,而更可能是服務意識不足、下情上達不暢、權責劃分不清。

12年通不了的天然氣兩天就通,“基層拖延症”怎麼治

已經通氣的燃氣管道 圖片來源:半月談

在服務意識方面,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為誰服務,而是將上級評價、行政要求等要素凌駕於“為人民服務”的大原則之上,搞錯了工作重點,把本該用於解決民生問題的精力用在了形式主義的工作上。在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方面,一些單位之間存在“哨子吹而不響”的資訊“堵點”,使得一些雖然簡單、但需要各部門配合完成的工作難以協調,卡在一些莫名其妙的環節上,久久不能得以推進。在權責劃分方面,一些具體責任沒有明確歸屬,導致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責任、“踢皮球”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各方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給社會大眾留下了很不好的觀感。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在基層單位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各地不妨探索建立協調、梳理民生問題的“清單機制”,將民生問題的“多方協辦”制度化、常態化。在這一點上,甘肅省委省政府以“升級辦案”的方式解決居民樓12年用不上天然氣的問題,就是可資借鑑的做法。最後,在明確劃分權責界限的基礎上,各地還應嚴格落實問責追責機制,將有責必履、有過必罰的原則落實到底。只有在多個方向同時發力,才能有效改善基層治理效能,讓民眾更加滿意。

(原題為《12年通不了的天然氣兩天就通,“基層拖延症”怎麼治?》 作者 楊鑫宇 來源 中青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