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名跡閒話:竹露煎茶松風揮麈,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1850)有這樣一幅墨跡:

竹露煎茶松風揮麈

zhǔ,

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楹聯名跡閒話:竹露煎茶松風揮麈,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林則徐在書法方面對歐陽詢、米芾用功頗深,功底紮實,更加之學養深厚、識見高遠,片紙隻字,皆有非凡氣象。這一聯單論書法,水平也不在“翁劉梁王”等大師之下。

下面我們看文字。

竹露煎茶

”是說——煎好茶,用好水,“

竹露

”不僅帶有竹子的清香、還蘊含著竹子的氣節;

松風揮麈

”是說—— 在陣陣松風中與朋友“

揮麈

”論道,甭提有多愜意了。

這裡的“

zhǔ”,也就是“

麈尾

”,是魏晉名士清談時的常用道具。《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這一段真可謂高人過招、點到為止,一般人聽了,根本不知所云。所謂魏晉清談,於此可見一斑(這段話的詳細解釋,大家可自行上網查閱)。

麈尾

”也叫拂塵,之所以清談時要用它,是因為這玩意像雞毛撣子一樣,能清掃坐榻。儘管下人們已經把坐榻收拾得很乾淨了,但我用拂塵比劃兩下,可以表示我愛清潔的態度,這個動作很重要;也有人說南方(東晉南渡後,北方的世家大族大都遷徙到江南了)蚊子多,這個可以用來驅蚊。但是,這些實用功能估計還都在其次,關鍵是拿上這個,才夠清談高士的“大腕範兒”,就像後世的書生,不管冬夏都拿把摺扇一樣。

下圖中人物手裡拿的,就是這個麈尾。

楹聯名跡閒話:竹露煎茶松風揮麈,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是說——在梧桐樹蔭下品書賞畫,在芭蕉雨聲中談詩論文,也是我生活的重要內容。

這裡的“

桐雲

”,指的是梧桐樹的樹蔭,而不是梧桐樹頂上的雲彩。提到梧桐樹,大家自然會想到鳳凰;作者這裡說“

桐雲

”,就是在暗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前人以“桐蔭高士”為題材的畫很多,比如張大千先生這一幅,寥寥幾筆,一位蕭散悠然的高士就躍然紙上:

楹聯名跡閒話:竹露煎茶松風揮麈,桐雲讀畫蕉雨譚詩

這裡的“

”,本義是“深入交談”,如大家熟悉的《菜根譚》、《天方夜譚》。談詩的關鍵,就是要推敲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當然需要“深入交談”。

大家看這一聯,16個字中有12個名詞、4個動詞。“

”是“

竹露

”,“

”是“

松風

”,“

”是“

桐雲

”,“

”是“

蕉雨

”;“

”要“

”,“

”要“

”,“

”要“

”,“

”要“

”,各有各的樂趣,各有各的味道。

關於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中有一段說得好:

香令人幽,酒令人遠,茶令人爽,琴令人寂,棋令人閒,劍令人俠,杖令人輕,麈令人雅,月令人清,竹令人冷,花令人韻,石令人雋,雪令人曠,僧令人淡,蒲團令人野,美人令人憐,山水令人奇,書史令人博,金石鼎彝令人古。

大家看,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精緻、優雅、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