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到現在為止還有一些人一直強調教師要認真講課,學生要認真聽課。

我從小學起到中學,這一路書念下來,語文上課都是老師一言堂,滿堂灌,我們當學生的,就是豎起耳朵聽,拿起筆來記,照著筆記背。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筆者覺得,語文課堂教師講課相對省心省事,相對簡單,課堂推進快,教學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教師手中。不過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極容易陷入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少慢差費”的怪圈中去。

在昨天的評課會上,一位同事愁眉苦臉地抱怨道:“上課太難了,太費勁了,學生根本無動於衷,啟而不發,一問三不知。”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原來這位同事這兩天給學生講解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鑽研教參,鑽研課文,參考教案,盡心盡力把課文中的所有知識點整理出來,課堂上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講解給學生。結果學生們呢,死氣沉沉,無動於衷。當然,我的這位同事也提問學生,但是學生們就是不願意回答或者回答不出來。

不光是這位同事,好多同事也都抱怨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差了,語文課是越來越難上了,學生是啟而不發,一問三不知,到頭來你只能硬著頭皮講課了。

所以然者何?

第一,教育理念是關鍵。

雖然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風起雲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喊了多年,但是要想在一線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地生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好多一線教師就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的薰陶浸染下長大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被一些教師傳承下來,運用到教學中去。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二來受“教師本位”觀念的影響,無形之中教師在課堂上就會變成一個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者,變成課堂的主宰者,而不是一個平等民主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話者。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教學理念的差異,導致教師在處理教材、設計教法上就有了天壤之別。

下來筆者就此分別加以闡述。

第二,教材處理有高下。

學生就是主體,學情就是起點。

中小學校的教師,施教的物件是未成年的孩子,是兒童,是少年。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孩子有孩子的智力,孩子有孩子的思維。

因此,語文教師處理教材就要站到學生的角度,以學情為起點去處理教材。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比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篇幅較長,而且有的段落讀起來相當拗口,比如倒數第三第四段。

我的幾個同事對教材的處理是滿篇跑,逐段講。結果課堂上孩子們死氣沉沉,懨懨欲睡,毫無興趣。

怎麼辦?

首先,處理教材不能忘了孩子。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記敘的是兒童的成長和學習生活,字裡行間充滿童真童趣。

所以在處理教材上首要的一點就是要站在兒童的視角,充分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才能感興趣,才能真正走進文字中去。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其次,處理這樣的篇幅較長的課文不能平均用力,滿篇跑,逐段講。要善於化繁為簡,長文短教,主次有別,重點突出。

比如說,課文所寫內容較多,可以引導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概括出文章所寫的生活片段。“百草園”部分依次寫了賞美景、聽故事、捕鳥雀;“三味書屋”部分依次寫了拜見先生、請教問題、後院玩耍、縱情誦讀、偷描繡像。

大部分的段落和內容不宜平均用力,一一講解。在概括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的句子引導學生揣摩體會,重錘深砸。

比如第9段,就是一個值得品讀的段落。

這是一個過渡段落,這一點學生們容易發現。不過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用了“也許是因為”這樣的排比句式,寫出了兒童的活潑調皮,百草園的無憂無慮、快樂有趣,表達了他對百草園的戀戀不捨、傷感懷念、無可奈何的複雜感情。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第三,教法設計有難易。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以學生為主體,不以學情為起點,而是以教參教材的知識點為核心和出發點設計教法,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很難調動起來,課堂的效率也不會很高。

仍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

這樣的課文怎樣匯入新課,怎樣激發興趣,怎樣鋪路搭橋,怎樣環環相扣,怎樣步步深入,怎樣共生共長,都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智慧。

我是這樣設計的:

上課時首先投影出了學生小學學習過的幾首描述兒童生活的古代詩歌的圖片,讓他們背出學習過的詩句來。接著讓他們結合詩歌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眼中和心中的兒童生活是什麼樣的。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

孩子們馬上來了興趣,搶著回答如下: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這一設計,充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感受,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

綱舉目張,以下的教學環節,我都是圍繞“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一核心來展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保證了課文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較為省心省時,不過課堂難免死氣沉沉,效率低下。只有站到學生的角度,從學情出發,處理教材,設計教法。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師和學生才能夠真正投入進去,有激情,有活力,有互動,有生成,有分享,全神貫注,思維活躍,酣暢淋漓。但是要上好一節課課前課堂你都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教學結束後你會感覺非常非常地累,不過雖然累,但感覺很充實,有收穫。

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討論,歡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內容,快來關注“三尺講臺一路行吟”吧。

語文老師:真正上好一節課和照本宣科講好一節課,差別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