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每一次古代封建王朝的取士制度的變化,都會催生一個新的階層的出現,同時也會面臨著舊的階層的覆滅,這種變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古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化下移所造成的。

從世卿世祿制度,到察舉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到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不同的制度都引發了不同階層的崛起,這種狀況之下類似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

當然一個取士制度的發展,必然是受到不同時期的統治者的需求所影響的,不論任何時期,取士制度的發展都是為了統治者的需求而發展的。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一、歷代取士制度的演變

中國歷史的取士制度大致經過了以下幾個時期從世卿世祿制度,到察舉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的,貫穿了整個封建時期。

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其主要針對的是貴族,對於平民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尤其是早期的教育把持在貴族手中,底層百姓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力,即便想要參與到政治之中,也沒有能力和機會。

直到春秋時期,孔子將教育階層下移,宣稱有教無類,才使得接受教育的人群進一步擴大,但是先秦時期依舊是以貴族政治為主,平民是沒有機會參與政治的,這種貴族政治隨著秦朝的一統。六國貴族的覆滅也逐漸走向了衰落。

到了秦漢時期,則逐漸興起了察舉制,對於漢代的學子來說,他們的地位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首先就是貴族政治被打破,底層士子有了能夠參與政治的機會,其次就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教育再次下移,且儒生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而察舉制則更好地適應了當時的需求,大量的儒生士子在舉薦制度之下脫穎而出。董仲舒、左雄、東方朔等都是察舉制下出來的優秀儒生,對漢王朝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大量的儒生透過察舉進入了朝堂之中。

九品中正制度則是士族門閥為了維護自我利益而形成的。曹丕最初設立九品中正制,目的便是為了拉攏這些士族門閥。

但是曹魏陣營的司馬氏、楊氏、荀氏等都是北方大族;蜀漢地區的李嚴家族;江東地區的陸氏等,都是各地的名門望族。而當時的朝政大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更是牢牢掌握了當時的政權,寒族子弟基本沒有任何上升的途徑,魏晉時期的政治主要是上層士族門閥和皇帝之間掌握,到了宋齊梁陳時期,士族門閥的地位甚至高於皇室,劉裕登基之後為了穩固政權,甚至不得不和那些大計程車族門閥合作。

因為這些氏族門閥掌握了自上而下的大部分官職,想要治理國家,就得去穩固他們,到了隋唐之後,皇帝為了打壓士族門閥,便開始設立科舉,從底層選取人才,形成了以科舉制為基礎的官僚系統。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同時也誕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紳階層,這一階層因科舉制度而生,也因科舉制度而消亡,士紳階層不同於九品中正制下計程車族門閥,主要集中於上層,而士紳階層則較為廣泛,上到京城高門,下到鄉鎮之間,到處都有著士紳階層的身影。

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一旦能夠考上舉人便能夠在一地主政,如此殊榮,自然無人能比,古人常常將秀才比作窮酸之人,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在文學作品之中看到的死讀書的窮酸秀才不過是一部分而已。

秀才已經是士紳階層的底層組成了,他們的地位遠遠高於大部分人,士農工商,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一部分,士紳階層是非常重要的。

二、士紳階層的衰落

對於士紳階層的興起和科舉制度離不開關係,那麼士紳階層的衰落同樣和科舉制度離不開關係,1905年在大勢所趨之下,清政府不得不宣佈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作罷,而這個命令的頒發,親發的動盪是巨大的,首先就是眾多的儒生,即便是到了近代時期,士農工商的想法在中國人心中依舊根深蒂固。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因而自1840年之後,雖然西方思想源源不斷地在傳入中國,但是熟讀四書五經的儒生依舊有著一大批,而科舉制度的取消,無疑為他們提出了新的難題,這些惟願一飛沖天計程車子,日後該怎麼辦?這些士紳的命運尤為坎坷。

並且就科舉制廢除之後,士紳們的生活也經歷過兩次變化。主要是以清王朝的覆滅為節點,在清王朝覆滅之前,雖然取消了科舉制度,但是仍然處於封建社會時期,這些沒能參加科舉計程車子,在社會地位上依舊有著一定的高度。

很多的村鎮私塾依舊會需要這些熟讀四書五經的儒生來做老師,雖然生活無法比及之前,但是謀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對於這些儒生來說還地位不及往日,但是勝在百姓還接受儒學。

真正導致儒生地位一落千丈的是在清王朝的覆滅之後,清王朝的覆滅,不僅僅是封建政權的消逝,同時也宣告了與其相關的一切事務的覆滅,這樣的結果,對於儒生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是對於士紳階層的一次打擊,該何去何從,如何生活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問題。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在《白鹿原》中的教書先生朱先生便是最為典型的從封建社會到近現代社會變遷之下的讀書人代表,而白鹿原之上的白、鹿兩家子弟在朱先生學堂之下學習的過程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之上對於儒生或者說士紳階層的態度,

從最開始的尊敬、愛戴,到之後對其學問的不屑一顧等,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社會的變遷,看似微末,其實都是一個時代之下的大勢所趨,士紳階層也開始在新的社會狀況之下謀求新的發展。

三、士紳階層的新的工作

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其實越來越大的傳統思想已經不再受到重視,很多儒生也看到了清政府的江河日下,因而除卻一些死心塌地的酸腐文人,大部分的讀書人都開始謀求新的發展和新的生活方式,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賣文求生。

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賣文求生無異於是一種恥辱,尤其是一些清高的讀書人,但是到了清朝末年,近代時期,這些窮困潦倒或者謀求新的變化的讀書人開始接受西方的思想,甚至前去經商,對於士農工商的封建時代,

讀書人經商可謂是要下定足夠大的決心。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光緒二十年的狀元、江蘇五才子之一的張謇便選擇了經商,主張實業救國,是我國近代紡織領域的開拓者,為中國近代的輕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張謇真的不希望依靠他狀元的身份謀生嗎,其實張謇也希望入朝為官,但是清政府的腐敗、國家的混論,張謇不得已選擇了一條新路。

近代時期的很多報紙其實都是清代文人所創辦的,文人張芷韻,李寶嘉二人便在1896年創辦了《指南報》用於針砭時弊,《指南報》上至家國大事,下至市井小民,所刊載的內容五花八門,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喜愛,因而一經發售,便在上海風靡一時。

而創辦《指南報》的張芷韻,李寶嘉二人也因為其豐厚的收入,得以在上海衣食無憂,同時李寶嘉也是《官場現形記》的作者,該書對社會大的批判,對官場的黑暗揭露,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更是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評選20世紀100部優秀小說之中位列第一。

而且隨著創辦報紙活動的興起,需要大量的文章進行刊載,給了這些晚清文人發揮的地方。往日對於這種賣文行徑嗤之以鼻的學究老儒也加入了進來,在各種報紙之上刊載文章,針砭時弊、通俗文學、經典文章等各種型別的,開始在各大報紙之上刊載,迎合了大眾的閱讀需求的同時,還解決了文人的生活問題。

畢竟很多文人不可能都和王國維、辜鴻銘這樣的大儒,即便晚清覆滅,在北洋政府也是被歡迎,因為他們畢竟有著真才實學,

大部分的文人其實都是繡花枕頭,看著好看,實則一無是處,因而想要在近代社會之下生存也是較為困難。

科舉制的廢除是怎樣廢除的?那些清末紳士的命運又該如何?

總結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和科舉制的廢除,士紳階層的生活和地位可謂是一落千丈。除卻一些的確有著真才實學的文人在社會變遷之下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大部分的文人都要尋求新的生存方式,這是社會變遷的需要,是歷史進步的必然。

只有順應歷史,改變自身,才能夠生存下去,王國維固然有著國學大師的稱號,但是始終無法忘卻自己晚清帝師的身份,最終也是沉於了頤和園中的昆明湖,看似對晚清的懷念,實則是愚忠,在敬佩的同時,也為其感到惋惜。

參考資料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