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讀書筆記(3)——清軍如何站穩腳跟

1644年,北京城破後,天下主要就三股勢力在角逐——農民軍、明朝殘餘勢力、滿清。

農民軍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此時還在玩單機。明朝殘餘除了南明半壁江山,還有那些北方計程車紳們和暫時委身大順的明朝降將。滿清包含滿蒙遼東漢人。不得不說,滿清內部是最穩定的。在之後的戰爭過程中,你看不到蒙古和遼東漢人有反叛之舉。另外那兩股勢力中反覆橫跳的人太多。所以,滿清已佔了“人和”。然後,趁著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動手,又佔了天時。

滿清當時要在北京周圍站穩腳跟,唯一就差士紳的支援了。這個太重要了。沒法形成有效統治就根本不可能以戰養戰,就滿清那麼點人,八旗再強,一旦陷入消耗戰,那早晚要在中原無窮的資源之下淹沒幹淨。

所以,滿清一進北京城,就打著給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出臺各種政策,招徠人才。不管是明朝的還是大順的,還是反覆橫跳的,只要願意歸順,就是官復原職。而大順把士紳拿來追贓助餉,士紳在看到大順戰敗後爭相反叛。還有一些不願給清朝效力計程車紳,南渡去投奔南明。但還是有大量士紳為清朝效力。

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給滿清效力呢?首先,很多人的產業在當地,滿清現在說你的產業還是你的(當然後來證明只是說說)。投大順是絕不可能的(嫌命長?)。投奔南明就得放棄當地產業,土地房子又帶不走。而且,大順打下北京後,很多在京官員為了活命投降過大順,這部分人有些到了南京,結果被清算了。畢竟,南明秉承明朝一脈相承的黨爭和政治正確。最有趣是有人不想在滿清那裡做官,跑去了南京,因為投降過大順,眼看要被抓,實在走投無路就回了北方,回到滿清那裡當官去了。

這時期,清軍在擊退大順軍後並沒有繼續追擊,因為立足未穩。反倒是李自成,從北京撤退後,一路退入山西,再跑回西安。這操作簡直就是流寇一樣,一受挫就一溜煙的跑回老巢,也不想著如何戰勝清軍。首先,地理上北京往西先是山西,再是陝西。李自成老巢就在陝西省會——西安。他在山西部署了一堆兵力,有自己兵馬也有明朝降將。但自己帶主力跑到西安貓著。此時,大順和滿清的前線是在山西。李自成在僅吃了一回敗仗的情況下,不考慮集結部隊,趁著滿清立足未穩與之決戰。而是一路撒丫子跑。這時候,士紳們都看出來了,大順軍扶不上牆,根本沒有問鼎天下的氣度。反倒是滿清一系列政策深得人心。此時的人心也就慢慢倒向滿清了。而且,大順軍這邊,自己老大一溜煙跑了,士卒哪還有戰心。越是這種時候,就越是考驗領導層的決心。

後果也很明顯。滿清還在穩定人心的時候,投降大順的明軍降將就先反叛了。滿清還沒出手,大順就丟了半個山西。接著這些降將(以姜襄、唐通為代表)順理成章就投降了滿清。在這些降將眼中,大順的政策荒唐,戰力又打不過八旗,手筆又不如滿清,就是一副流寇模樣。兩相比較只能降清了。

滿清能在短時間內就穩住局面,一是依靠自身強大武力,二是依靠政策得當。

大順和滿清,根本不是一個段位的選手。

縱觀滿清發家史,先是統一了女真內部,最初女真各部族之間都是互相仇殺的。後來和蒙古結盟,在這之前和蒙古也沒少打。再收服遼東漢人,征服遼東時和漢人多少血海深仇。入關後,拉攏北方士紳,在這之前雙方打了多少年,和吳三桂的關寧軍就不知互砍了多少年。滿清的統治階層獨步於當時的時代,始終能發掘共同利益來把對手拉進自己的陣營。在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強大的武力。當你發現打不過滿清這個惡人,他又給你畫了一個大餅,你只能先假裝服了他,但只要你嚐到第一口真的大餅時,那滋味就永世不忘了。這種威信再一次次累積,慢慢你和他的利益交織,也就忘了血海深仇。

滿清能入主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中原士紳合流了,共享利益。

最後,滿清雖然對漢人百般防備,但抵擋不住自身的腐化,現在滿語都沒幾個會講了,這些就是後話了。

滿清不善待漢族肯定得不了天下,它善待漢族就早晚會被同化(漢族人口多,文化先進)。到滿清末年的時候,京城那些旗人遛鳥玩蟲,和當年的八旗兵還有啥關係,除了這層政治身份,和普通北京市民還有什麼區別。滄海桑田,世間萬物總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