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中國與印度的階層劃分類似但不相同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種姓制度最為牢固的國家。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種姓制度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並與印度教教義緊密相連。根據該制度,人按不同職業分為貴賤4個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印度有四大種姓:一等為婆羅門,即僧侶;二等為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三等為吠舍,即商人;四等為首陀羅,即農民;四大種姓之間的階層壁壘幾乎是封閉的且不可打破的,尤其是不存在向上的種姓跨越途徑。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賤民,也叫不可接觸者,主要是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賤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能接受教育、不可穿鞋、完全沒有社會地位。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印度低種姓群體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古代對於社會階層的主流劃分主要分為士、農、工、商四民。四民的階層劃分相對明確,但四民的階層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壘,古代中國人羨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及第登科,以及崇尚學而優則仕的文官之道等,都說明古代中國的四民,在階層跨越上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這是與印度種姓制度最根本的區別。但同樣在四民之外有賤民的存在,但中國對於賤民階層的劃分相對模糊,範圍相較於印度的賤民階層範圍也更廣泛。除了四民與賤民之外,中國古代還存在軍戶、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十六行等不同說法。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中國的“賤民”的主要組成

由於傳統中國社會的階層相對的固定於士農工商四民,對賤民階層的劃分標準並不存在具有嚴格傳承且統一的標準,這也導致“賤民”階層雖然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的歷史,但在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歷史朝代中,賤民的範圍、種類都會存在較大出入,整體而言中國延續千年的賤民階層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奴婢。中國的賤民幾乎在歷朝歷代一直包括奴婢,早期“良賤”一詞中,“良”指自由民以奴婢為業謀生,“賤”則是指沒有人身自由的賣身奴婢。 “良”成為了四民與賤民中間的過渡階層。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其次賤民也包括部曲。所謂部曲最早指將軍轄下的部隊軍人,但到了三國時期已經稱為了依附於門閥豪強的依附民,成為了半自由人。到了南北朝成為了地位高於奴婢,低於平民的次等人階層。部曲被當作屬於其主人的財產,從而也成為特定歷史時期賤民階層的一部分。

第三類是指驅口。這主要是在遼金元時期,當時的遼金等邊疆政權侵擾內地、掠民為奴,稱之為驅口,同期還有“投下戶”等共同組成了彼時的賤民。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第四類則是指隸卒優娼殯。分別指衙役、獄卒、戲子、妓女、殯葬人員,這一概念通常與俗稱的“下九流”一起,被納入賤民行業,一般不允許他們本人及後代接收教育、參加科舉等。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第五類是指賤籍。賤籍涵蓋的時間和空間在不同歷史階段存在較大差異,同時也是一個延續至民國時期仍然存在的賤民階層。主要包括浙江墮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福建兩廣的疍戶、豫之丐戶,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等。

在地域上,一般在紹興的“墮民”,相傳是宋朝、元朝罪人後代。他們的男性從事捕蛙、賣湯等;女人則做媒婆、賣珠等活計,兼帶賣淫。這些人“醜穢不堪,辱賤已極”,人皆賤之。

在陝西,明燕王朱棣靖難,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權後,將建文帝忠臣如鐵鉉、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女眷、妻女,貶入教坊司,充當官妓,受盡凌辱。,成為樂籍。

而在安徽地區主要是伴儅、世僕,其地位比樂戶、惰民更為悲慘。如果村裡有兩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儅與世僕,有如奴隸,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楚。

福建、廣東等地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戶,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蘇蘇州府有丐戶,也為賤民。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對於“賤民”階層的改革

清代初期延續明代留存的丐戶、疍戶身份管理,較旗人和平民家僕的地位低賤,到了雍正時期,一方面賤民階級不滿情緒逐漸爆發並與其他階級間矛盾突出,逐步演化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同時雍正為了進一步緩和滿人入關的文化衝突及滿漢對立,樹立仁君形象,也需要透過解放賤民來獲得民心的支援,而更為重要的是解放賤民,對於雍正即位之初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改土歸流和攤丁入畝等改革政策,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因此實施“開豁賤籍”的改革,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僕、伴當、疍戶等,命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准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在實際上,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慣性,雍正朝的這一改革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廣泛存在。

徹底改革並廢除賤民階層

實際上,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算是真正徹底廢除了在中國流傳上千年的賤民制度。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應當是電視劇《西遊記》孫悟空的的扮演者六小齡童的祖輩。

中國曾經的“種姓制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祖籍浙江紹興。而紹興是墮民的主要聚集地,元末的一些蒙古人或色目人,元滅被放逐江南,定居於紹興一帶。朱元璋北逐元廷建立明朝之後,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成為“墮民”。此後紹興城區的大部分墮民以演戲為業,大戶人家遇有紅白喜事,多僱其唱戲,六小齡童便是章氏猴戲第四代傳人。在2011年的採訪中,六小齡童也表示他的祖上是蒙古族後代,也充分印證了其家族正是當年明初流放至此的蒙元后人,是典型的“墮戶”的後人。而他們這一身份的正式廢除,也是在建國初期,同時在新中國徹底擺脫了賤民的階層限制,實現了真正的階層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