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與現代禮儀要兼顧

傳統禮儀的意義與作用都不同於現代禮儀,傳統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

在治國這方面,相傳在3000多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以禮治國的綱領。在周公之後,孔子曾有云: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如果可以用道德禮讓來治理國家,那麼治理國家就並不困難;但是如果不可以用道德禮讓來治理國家,那就只是在口頭談禮,沒有什麼意義可言的。從孔子的話來看,他認為,以禮治國,並不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一條捷徑。

用在治孝上,弟子規裡曾經說到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待父母,兒女必須孝敬他們尊重他們,而且一定要守禮。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是否安在,都應該按照禮的規定來盡孝。《禮記·中庸》中也曾經寫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以禮侍孝,這是我們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在教導學徒上,尊師重道也是一種禮儀。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畢竟在古代來說,師徒關係是僅次於父子關係的。就連拜師禮,也成為了一種鄭重莊嚴的禮儀。在《通典》裡曾提到過拜師禮,在該書中的“禮典”強調過:“天子拜敬保傅”,就是說天子也要拜師的,而且,把拜師納入到了國家典制中。

而現代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的活動中形成的,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準則。這在我看來,也可以說成是一種交際手段。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比較容易展現自己的風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禮儀的內涵早已經在時代進步的同時,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傳統禮儀與現代禮儀要兼顧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