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進博會為契機,促韓國消費品產業升級

隨著韓國內需市場走低、以及全球主要消費品企業攜帶大量新品參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也逐漸成為韓國消費品企業瞭解市場、並促進產品創新及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根據商務部及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從韓國進口額為2046。5億美元,韓國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夥伴國,而《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韓國文化產品在華的傳播、以及得益於文化及地理位置,韓國消費產品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等因素,韓國的消費產品一直也深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

同時,根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所的調研資料顯示,目前韓國在包括美妝產品、食品及保健品等消費品的出口市場方面,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經超過60%,遠超其他主要市場,併成為韓國消費品進入的規模最大、且品類最全面的海外市場。

以進博會為契機,促韓國消費品產業升級

無可比擬的博覽會

11月9日,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aT)社長李炳浩(音譯)訪問上海,作為負責韓國食品及農產品流通、銷售及推廣的機構的負責人,本次訪滬期間,李炳浩專程抽出近半天時間,參觀進博會韓國企業及其他主要國家、企業的食品類展館。

觀展結束後,李炳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時表示,“我從事食品產業多年,無論是在韓國、還是境外,沒有見過比進博會規模更大、品類更全、且更加高效的博覽會,本次之行,指明瞭韓國食品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李炳浩表示,在與韓國企業的溝透過程中,其發現進口博覽會吸引了來自中外的眾多優質客商,此外也有許多來自各方面的嘉賓及專業人士的參與,使這場博覽會比任何更具有商業價值的同時,也有效地將韓國的優秀食品起到對外推廣的作用,能夠稱得上是進口食品行業的“風向標”。

作為韓國美妝行業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愛茉莉太平洋連續兩屆參加進博會,並首批簽約參加第三屆進博會,而在本屆進博會,愛茉莉太平洋方面展示了該集團旗下11個品牌的近400餘類產品,相較去年進博會的展示品牌增加近一倍,其中有三個品牌是首次在中國市場亮相,此外還有升級版的3D定製面膜、光療美容儀及現場“炒口紅”體驗等多個體驗式展區。

愛茉莉太平洋中國區總裁高祥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目前公司所佔規模最大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開放與消費更新與愛茉莉太平洋公司的發展緊密相連。該公司展館負責人Vicky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很少有展覽會能夠如進博會一般,同時與專業觀眾、客商、嘉賓及媒體等方方面面的來賓進行溝通與互動的機會,因此引進了多個在韓國本土經過消費者驗證的體驗展區,更快速的讓中國市場瞭解愛茉莉太平洋目前所保有的研究成果。

從商業到文化

除了大企業,更多韓國中小企業,也試圖透過進博會,謀求更多的溢位效應。韓國中小型美妝企業VIVLAS在本屆進博會推出近300平方米的展臺,該展臺規模相較去年參展時擴大了近一倍,並將該公司旗下激光面膜、P。S。 鋼筆口紅等在網際網路上熱門的美妝產品進行展示。

VIVLAS公司負責人陸怡然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透過去年的進博會,公司成功獲得將自身的對外界推廣的機遇,並借進博會東風,在中國成立了其銷售法人,中國市場的銷售也使韓國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進一步創新的動力;而透過本屆進博會進一步擴大展臺規模,顯示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心,並希望將品牌的覆蓋面擴大至“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等消費增長速度具有潛力的消費群體。

來自韓國LHK發酵研究所的李炫九所長曾長期供職於韓國高校及大型企業旗下研究所,主攻藥材及發酵相關研究,而在本屆進博會上,他展示了將紅參進行發酵後的健康產品。李炫九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和韓國在飲食文化及傳統習俗等領域有相似之處,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紅參,這一類健康食品及習俗也獲得民眾的共同認可。

推動轉型升級

進博會韓國策展方韓國貿易協會(KITA)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沈準碩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本屆進博會共吸引近270家韓國企業參展,總數相較去年略增,但相比之下,一方面美妝、食品等韓國具有優勢的消費品企業的參展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同時有許多去年參展過的企業的參展面積也有較大幅度增加,另外也有一些未曾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的報名規模也有所增加。

韓國CJ集團作為韓國第一大綜合性消費服務集團,該集團中國區總裁樸根太認為,中國消費者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非常強,且變化也非常快,因此參加進博會的企業,也需要攜帶更多“與時俱進”的產品,並以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推動自身轉型升級的步伐。

樸根太提到,CJ集團在去年進博會期間,展示了“嗨拌”速食米飯,如今該產品憑藉進博會平臺,成功在中國市場落地,而經過對於去年進博會成果的評估,今年CJ集團推出針對單身成年人群的百餘種便捷食品。“因此我們認為,進博會既是展示平臺,又是溝通平臺。”

樸根太還表示,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未來產業,並獲得豐碩成果,由此,CJ計劃與京東、阿里等中國企業合作,將引進來自中國的物流、服務科技研發成果,並將渠道進行進一步的開拓,實現線上及線下兩個層面的雙覆蓋,進而保證渠道較為靈活的目標消費者從更多方式接觸到產品。

韓國高麗大學經營系教授、韓國經營學會會長李鬥熙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於許多韓國消費品企業來講,與中國的地理、文化距離較近,且擁有多年齡層的人口紅利。韓國產品目前面臨的另一大問題便是小範圍的渠道,不僅影響了韓國消費品的銷量,更使韓國食品的品牌力量和知名度受到影響,因此在未來的中國市場,隨著中國不斷推進貿易自由化,產品自身的質量將替代生產國和地緣關係,韓國企業只有透過不斷聆聽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並透過和中國各界的進一步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才能夠最終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