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全文共2743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說到明代,大家都會聯想到明代的商品經濟發展得很好,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明代的軍隊實力也很強。

除了那些禍國殃民的太監,

明朝也有不少忠臣,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岳飛、抗倭將軍戚繼光。

他們的成功,除其謀略、膽識、遠見外,還與當時的國力強盛息息相關。

那麼,

明代建國前後的軍事體制是如何改變的?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一、明代前後兵役制度之不同

自古以來,

不管是農業社會,

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雖然社會上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有一件事情卻是被所有國家和民族認可的,那就是軍隊。

只有軍隊的實力,

才能讓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上站穩腳跟。

軍隊的強大,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

一個強大的軍隊,

並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精銳,

更重要的是,它的背後,還有一個龐大的財力。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最後一個朝代,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開國至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滅亡,其間共經歷了276個朝代。

它存在了兩百多年,

說明它的軍事實力很強,

而且它的商品經濟也在飛速發展。

經濟是軍事發展的動力,

軍事力量是主要力量。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明朝開國前,為保持武力,

將服役的青年男女分成兩類,

一類是軍中舍人,

另一類是演武。

這兩個兵種都是事先被徵召入伍的,

經過訓練後可以直接參戰,

而這兩個兵種的參戰方式,就是在明朝初期,

按照正規軍的傳統觀念來調整的。

明代建國以後,

這種兵役制度得到了相應的調整。

很多以前是舍人擔任的職務和職務都被砍掉、合併,

很多舍人的職務都被保留了下來,只剩下了散騎和聽差。

有一條傳統的規矩,就是讓他們在戰場上服役,

這個規矩被稱為“童子營”和“隨時營”。

到了後來,他們就變成了身份低微的雜役,做著繁瑣的雜活。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明代開國前後,以軍中舍人、演武餘丁為代表的兵役制度,

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1、武官傳承

明朝開國之前,軍中的舍人和演武餘孽,

都是開國之後才被挑選出來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追隨者,也就是濠州叛亂的朱元璋的追隨者。

其中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同胞,

或是他們的故鄉。

明代建國初期,

軍制上沿用了元朝的軍制,

所以在軍隊中實行了士大夫的世襲。

按照這個制度,武將下屬的官職,必須在正式接任之後,

才可以參與到軍隊的決策之中。

根據《中國明朝檔案彙總》,壽州人楊顯,和州何永亨,定遠人魯讓,王泰,壽州人,穆謙,這些人的父親、哥哥,

都還活著。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軍官,就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朱元璋登基為帝,曾召高麗使臣,將洪武十四年雲南的反王梁王之事告訴高麗:“時,軍馬二十二萬,餘丁二十七萬。平定後,

死,

逃,病,五萬。”

由此可見,

明王朝雖然掌控了整個國家,但是在雲南的叛亂中,卻是抽調了大量的殘兵敗將。

這也就意味著,在那個時候,這些殘兵敗將都是可以調動起來的。

作為未來的軍政機構,軍中的舍人和演武的餘孽,都會早早的參軍,但這也是他們鞏固家族地位,發展自己的最佳途徑。

軍中的舍人訓練的情況比較特殊,

因為這些人都是要繼承武職的,

所以不會跟著被徵召的人一起去。

比如金吾左衛,洪武八年,

他就是穆正興的太原千夫長,

卻不是穆正興的人。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的舍人是由兵部統一管理的。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另外,繼承武官的封號,不是在上一任死後即刻繼承的,而是要和其他的承襲者一起,加入軍隊作戰,接受軍隊的訓練。

比如張睿,

就是信陽百戶,在洪武十六年掌管雲南的兵營,死後,張彬繼承了他的爵位。

但他的兒子在軍隊裡當了個舍人,一直到了九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

他才接任了父親的百戶。

2、兵役的繁重

明朝建國之前,正值元朝滅亡之時,兵役的任務十分繁重,

百姓生活艱難。

幾乎所有的男人都在軍隊裡,

只有老人、女人和還沒有成年的孩子,農業生產已經陷入了停滯。

朱元璋在建國後,

透過整頓農事、發展農業、鞏固自己的統治,對這種勞役現象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三年,詔令:今日,

城內多出一戶,以供兩軍,

百姓銳減。從今日起,兩支軍隊,一個都不能還。”

《大明會典》亦有記載:“洪武二十七年,京兵之家,有壯丁,

有兄弟,

有侄兒,有贅婿,有公差,皆可輪換,不輪換,如遇征戰,

則由主將親自上陣。

軍隊孱弱,願意跟隨的人,也要聽從。”

正式規定,

如果有必要,軍隊中膽小懦弱、年老體弱的人,

可以用身強力壯計程車兵代替,

這也是對參戰人員的實力和功勞的肯定。

這樣的辦法,雖然減少了軍隊的數量,但是對於農業生產並沒有什麼影響,

反而可以維持和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可以說,這是一種既有利於軍事,也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當然,這也是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降低財政開支,

加強明朝的統治。

二、軍中捨身與練兵之別

所謂的軍士,

就是從正軍中挑選出來的,而武餘丁,就是那些早早入伍計程車兵。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演武”是指軍事演習,“演武”是為了鍛鍊自己,

讓自己能夠在實戰中發揮作用。

因為出身、身份等原因,

在軍隊裡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

舍人一旦參軍,馬上就會被編入正軍,比如張遇春,

他就是舍人小旗。

而且,舍人是軍隊裡的一處聚居地,由軍隊統一管理,

至於是百戶衛,

那就不得而知了。

軍中計程車卒都是跟隨正規軍訓練,

征戰沙場,

靠著戰功晉升爵位。

繼承別人的爵位,

就必須按照對方的姓氏來繼承,而不是直接的親屬關係,那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功勞來提升自己。

穆永和穆振興本來就沒有什麼血緣關係,

穆正興的名字也改了,

穆永則也不可能繼承穆正興的爵位,

他必須要靠自己的軍功來提升自己的身份。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雖然有些人的名字和地位不能繼承他們的官職,

但他們畢竟是靠著自己的地位,才能在軍隊裡混得風生水起,

成為真正的軍人,而武餘丁卻沒有軍中的那些人那麼好。

武餘丁在入伍前,

因為身份低微,不能參加正規的戰鬥。

就算他們能上戰場,

也要在軍隊裡當替身,就算他們上了戰場,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

他們能拿到的東西,卻遠遠比不上軍隊裡的那些人。

軍中的舍人和演武之人,在貴族之中,都是低賤的存在,但是在軍中,他們的身份卻要比那些雜役要高得多。

而且,即使是上層的統治者和貴族,對於軍隊中的舍人也非常看重,

而演武餘丁卻是一個被忽略的角色。

明代開國以來,軍中舍人被分成了舍人、散騎舍人、豪梁舍人,

以及隨從大臣們的隨從。

論明朝立國前後軍制: 軍中舍人與演武餘丁

軍中的舍人有很多種,不管他們的地位有多高,地位有多高,

他們都會以卑微的身份追隨他們。

很顯然,上流社會的人都會被選中,但是他們永遠都不可能從卑微的身份中解脫出來,

哪怕他們是皇家近衛軍,在統治者的眼裡,

他們也不過是軍隊裡的一員。

明王朝的發展與消亡,軍中的“舍人”和“武餘丁”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消失於歷史之中。

三、總結

朱元璋建國前,為鞏固其軍事力量,並確立割據政權,

設立“軍中舍人”、“練兵”等一系列政策,以求獲得更高的地位。

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和軍事政策的變化,

這種體制也就被廢除了。我們要學習借鑑前輩的經驗,

在借鑑前輩的經驗中做出選擇,而不是完全的複製。

參考資料:《中國明朝檔案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