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文\常清君

鄭重申明:

常清君在自媒體平臺釋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後,認真撰寫並反覆修改的原創作品。

常清君導讀:

在中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其中一大題材是有關懷古詠史的,即追憶念懷往昔歲月、描寫敘述古蹟史事等的古詩詞曲。常清君在此陸續與大家共同賞析其中佳作。

陳子昂

(659年或658/661年—700年或699/702年),字伯玉,梓州

射洪

(今

四川省

轄縣級市,由

遂寧市

代管)人,唐代文學家、詩人。

陳子昂在青少年時期就輕財好施,慷慨任俠,唐文明(唐睿宗李旦的年號)元年(684年)舉進士,乃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其曾任

右拾遺

,後世稱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

常清君這次解讀點評的是多次入選語文教材的陳子昂詩作

《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按慣例常清君先解釋一下其中字詞:

幽州臺:

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亦是燕昭王的尊師

郭隗

之處所。關於黃金臺的遺址,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一是認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北易水南,一是認為在今北京城東南,也有認為在今河北定興縣的。

悠悠:

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chuàng)然:

悲傷悽惻的樣子。

涕:

古時指眼淚。

一、古人來者皆有獨特含義

僅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首憑今弔古的詩歌,而且通篇使用唐代當時的大白話,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不做任何字詞解釋,現代人也幾乎可以八九不離十的理解大概含義。

常清君只是在此稍稍

提示一下

,讀此詩不要望文生義,例如此詩中的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就不能僅從字面上機械理解為:以前從沒看見有什麼古人,今後也不可能看見有什麼後世之人。那地球上不是就只有陳子昂所處的那個唐代才有人嗎?

這裡的“

古人

”,其實是指的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這裡的

“來者”,

其實是指的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有人可能會問,那怎麼不說清楚呢?看官,這是人家寫的詩歌,而且是短詩,不是寫的文章。

當然,也不能理解為在此之前就沒有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在此之後也不可能再出現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其實陳子昂在此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雖然以前還有像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燕太子丹那樣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可自己卻沒有出生在那個時候,沒有福分遇到;即使今後也可能出現像燕昭王、燕太子丹那樣求才若渴的賢明君主,可自己不可能長生不老啊,也不可能再有機會遇到了。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哀嘆自己生不逢時。

二、接連遭受排擠打擊

為什麼陳子昂在詩歌一開頭,就發出這樣的強烈感嘆呢?那常清君就不得不說一說他創作這首詩歌的當時背景了。

據考證,此詩創作於

武則天

神功(唐代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九個年號)元年,即公元697年,陳子昂經常直言諫勸,曾經得到武則天的一時賞識,但後來由於奸臣當道,武則天也一意孤行,他對朝廷不少弊政提出的批評意見,漸漸不再被武則天採納,還

曾一度因“逆黨”

罪名而株連下獄,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萬歲通天(唐代武則天稱帝后的第八個年號)

元年(696),契丹

李盡忠

孫萬榮

等攻陷營州。武則天派

武攸宜

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未被武則天允許。隨後,陳子昂又繼續向武則天進言建議,亦未採納,反而把他降為軍曹。

詩人接二連三地受到排擠打擊,其報國無門、建功無路的困境越發明顯,心情更加鬱悶,在此內外交困的情形之下,遂登上幽州臺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的千古詩篇。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三、倘若能夠穿越時空

所以在前面兩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之後,詩人又接著寫下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之句,意思是說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自己就更加感到淒涼悲傷,並忍不住獨自流下淚來。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在常清君看來,幽州臺,除了黃金臺、薊北樓等別名外,還有一個別名,

叫做

“招賢臺”,

那個時候還沒有現代科技所說的“穿越時空”的概念,如果有,我相信陳子昂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十分迫切地選擇乘坐時間機器,首先穿越回到距離唐代有上千年之遙的戰國時期,去那個時候的幽州臺尋找燕昭王……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有人考證說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詩歌體裁《

楚辭

》,特別是其中《

遠遊

》篇的影響,因為《遠遊》詩篇中曾寫有“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詩句,所以由此得出結論,即陳子昂這首

《登幽州臺歌》中的詩句,即從此處生髮而來。

常清君倒覺得最好不要拿訓詁學那一套理論和方法來解析詩歌,尤其是古代詩歌,非得去為每首詩歌尋找一個所謂的原型。當然,常清君完全相信參加過科舉考試,並且成功考中進士的陳子昂,肯定知道並仔細讀過《楚辭》之類的古籍,但他就一定要照搬嗎,不可以活學活用嗎?

唐代陳子昂為何要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原來有如此來歷

在陳子昂看來,如果從遇到賢明君主這個角度來講,的確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在常清君看來,如果從文學角度來講,這篇

《登幽州臺歌》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他流傳至今的古代詩歌中,上乘經典之作的確不少,但單就這一題材和意境來講,《登幽州臺歌》獨領風騷。)

常清君雲:縱使欽慕燕昭王,奈何穿越幽州臺。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