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說起貝多芬,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都知道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樂聖”。那提起阿炳呢?我們能想起什麼?是瞎子?是二胡?還是《二泉映月》?

那麼阿炳又憑什麼能夠同貝多芬相提並論呢?

阿炳的身世經歷

阿炳1893年八月出生於江蘇無錫,原名華彥鈞,而阿炳本人的身世經歷也是比較特殊的。阿炳出生於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這是因為他的父親華清和是雷尊殿的一名道士。

道士同外女私通致使外女懷孕,這件事情本應是雙方的過錯,但是世人總是對女子更為苛刻。

所以在生下阿炳之後,他的生母就以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轟烈的方式來對抗世俗的偏見,

只是可憐的阿炳,從出生就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在阿炳四歲之前,他是被自己同族的嬸母撫養長大的

,而等阿炳長到四歲,就被嬸母送到了雷尊殿拜華清和為師,成為了一名小道士。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由於華清和精通各類樂器,在華清和的耳濡目染之下,阿炳也漸漸喜歡上了音樂。為了獲得師父的讚賞,

小小年紀的阿炳日日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琵琶等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藝,堪稱天賦驚人。

如無意外,阿炳在將來會繼承師父的衣缽,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日常與音樂為伴,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但這一切,都被華清和病危去世前的一番話打破了,

而這一番話,也讓阿炳從此過上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荒誕淫靡的生活

在華清和去世之前,他將阿炳叫到身邊,告知了阿炳他自己的身世,阿炳無法接受自己叫了十幾年的師父竟然成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也無法接受自己竟然是一個私生子,更無法接受的是母親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受到了世俗的責難,最後選擇以死明志。

阿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世上,

所以後來大家都知道無錫城中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肆無忌憚地違反道規,

吃喝嫖賭樣樣俱全。

往日裡那個喜愛彈奏樂器的小道士似乎已經從此消失了,留下的就只有這個過著荒誕淫靡的生活的當家道士華彥鈞。

很快因為吸食大煙,阿炳的身體素質急劇下降,而他又因為逛窯子而染上了梅毒,因為梅毒的侵害,阿炳從此失去了視力,

與此同時他也被趕出了道觀。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二泉映月》的現世

流落街頭之後,眼睛看不見的阿炳根本沒有辦法照顧自己,而他的族人們也不忍心讓他自己一人流落在外,於是就派同族的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

也正是因為董彩娣的精心照顧,阿炳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也是在這個時候,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

這個時期的阿炳以賣藝為生,結合自己的心路歷程

,阿炳創作了一首曲子用於抒發內心的苦悶,

而這首曲子剛好被阿炳少年時的鄰居黎松壽聽見,並且請求阿炳將這首曲子教給他。

黎松壽此人是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的學生,當他在學校裡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正好吸引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而楊蔭瀏教授此行的任務就是收集優秀的民樂。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在問清曲子的作者是誰之後,楊蔭瀏教授就決定前往無錫拜訪阿炳,

當聽完阿炳演奏完的曲子之後,楊蔭瀏教授就被這首曲子之中蘊含的情感所震撼了,於是他連忙問阿炳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麼,阿炳隨意回答道“沒有名字”。

楊蔭瀏教授覺得這樣優秀的民樂竟然連名字都沒有是一件十分暴殄天物的事情,所以他請求阿炳務必要為這首曲子起個名字。

那阿炳便說,就叫《二泉印月》吧,但楊蔭瀏教授覺得《印月》這個名字同廣東音樂有重複,所以建議阿炳改個名字,又想到無錫有個映山湖,

便建議阿炳將這首曲子的名字改為《二泉映月》。

阿炳本來就對曲子的名字持無所謂態度,於是便也答應了。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楊蔭瀏教授向阿炳介紹了他們此行的目的

,同時表示《二泉映月》就是一首非常優秀的民樂,所以希望阿炳能夠允許他們將這首曲子收錄下來。

在得到阿炳的許可之後,楊蔭瀏教授一行人就心滿意足地帶著自己錄製的成品回去了。

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阿炳得到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文藝演出的邀請,希望他能演奏《二泉映月》這首曲子。

這是阿炳人生中第一次用話筒進行演出,也是唯一一次。

因為那個時候阿炳的身體已經不好了,所以他是用琵琶演奏的這首曲子,但是由於《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所以臺下觀眾強烈要求阿炳用二胡來進行演奏。

而阿炳也滿足了臺下觀眾的要求,強撐著破敗的身體用二胡為他們演奏了這首經典的曲目。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阿炳憑什麼能與貝多芬相提並論?

阿炳與貝多芬,一個雙耳失聰,一個雙目失明,而兩人都曾飽經生活的苦難,

可以說兩人的經歷是十分相似,所以他們所創作的曲子之中都包含著對生活的不公的吶喊以及自己心底憤懣的抒發。

不同的是,貝多芬的曲作是鋼琴曲,而阿炳的作品都是用二胡、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所創作的。

可以說貝多芬的作品是西方音樂的代表,而阿炳的作品則是我們東方音樂作品的代表,他們兩人的作品,都是時代的瑰寶,是值得我們細細欣賞的。

我不願將阿炳稱之為“東方的貝多芬”,因為阿炳就是阿炳,是獨一無二的,他就是我們的阿炳,

他的作品是以我們中國的傳統樂器進行呈現的,代表的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音樂形式,

而阿炳,代表的也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民間手工藝者。

逛窯子、抽大煙的阿炳,不為人知的往事,全藏在《二泉映月》裡

年幼失母,從小被嬸母撫養,好不容易在道觀過上了一段輕鬆的時候,但卻在師父臨終之時得知自己的身世

。阿炳曾一度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也曾度過荒誕的生活,但是他及時覺醒了,

以音樂作為武器,表達自己對生活不公的吶喊,也用以抒發自己心底的憤懣。

而他的作品也被人們所熟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