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有蠻長一段時間,我對於OK在睡前特別黏我都理解為他不夠獨立。後來蒐羅了很多資料,得到的最新研究給了我明確的答案,和獨立不獨立無關,如果娃沒準備好那就再等等(具體有關何時分床睡,我會專門在四月“孩子那些敏感、慢熱、害羞、害怕的時刻”講座中詳細分享)。

更重要的是,我這才第一次知道2-6歲的娃兒們經常害怕黑夜,不僅僅只是我們大人理解的“怕黑”、“膽子小”,

它的背後是娃兒們一系列情緒的積累和成長的壓力。原來,娃從兩三歲開始,他們看似每天無憂無慮,但已經開始有著不為人知的“焦慮”了!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如果你家娃兒也有“怕黑”的情況,

今天文章的內容可以幫助你理解他為什麼總說“怕怕怕”,可別再一意孤行地“鍛鍊”娃兒的抗黑能力了。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01 成長的焦慮在夜晚被放大

在大人看來,2-6歲的小孩子好像每天只負責吃睡玩,開開心心就可以。但其實

他們同樣要面對很多“學習任務”和“工作”,生活中的改變或者在我們看來平常無奇的小事都有可能引發他們的焦慮情緒:

他們要學會在白天和爸爸媽媽分離,和照顧他們的人待在一起或者去上幼兒園,要忍受分離焦慮;

他們要學會自己吃飯、進行如廁訓練,會有對自己是不是有足夠自制力完成的焦慮。(如廁訓練中的寶寶還會焦慮自己能不能控制住尿床);

他們也要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消化憤怒、嫉妒等負面情緒,處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關係……

面對爸媽的情緒,他們也會焦慮。別看娃小,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思考,當我們生氣懲罰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害怕我們會不像以前那麼愛他們。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在白天,這些焦慮很容易被轉移,因為對於娃來說,比起坐下來思考,外界的誘惑真的是美好太多了。

但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干擾到他們發散的思維了,

這時候,即使平時非常自信膽大的孩子也可能變得沒有安全感。

這會讓他在面對黑夜時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來就是怕黑、不敢關燈、要媽媽陪,等等。

02 獨自面對黑夜的糟糕體驗會產生暗示

有些娃兒平常睡眠比較好,但會因為某次特殊經歷之後,晚上突然會變得得黏人、不願意自己睡,甚至半夜驚醒。

有個朋友的四歲兒子就是這樣的情況,之前睡眠一向很好,有一次晚上睡覺被一場鞭炮聲吵醒後,他就沒法獨自入睡了,晚上一定要開燈睡,要爸媽陪著入睡,睡前還會反覆地詢問爸媽:

“我怕,怕鞭炮。”

雖然朋友跟兒子反覆確認“不會再有鞭炮聲了”,但她還是需要等到兒子完全睡著才能離開,如果因為有什麼事需要走開一下,兒子就會在房間裡大喊著要媽媽,甚至要爬起床去把媽媽叫回來。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之前也有媽媽和我說起過孩子因為半夜一場打雷醒來後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是那場雷、那場鞭炮把孩子驚嚇到了,孩子的表達也會指向這些,但

實際上他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半夜醒來後獨自面對黑暗的恐懼。

很多孩子在有過被鞭炮或者打雷驚醒過的經歷前對黑夜並沒有太多的認知,但就在一定的年齡段(往往是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當他突然在某個夜裡驚醒過來時,他會對周圍漆黑一片、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情況感到陌生,他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他會擔心“鞭炮聲/打雷是不是又會出現?我醒來的時候是不是又一個人?周圍是不是又是黑漆漆的?。。。 “

當他對黑夜是的這種不可預知性感到害怕時,這種體驗讓他覺得既糟糕又恐懼。

雖然我們詢問原因娃兒未必能說清楚,但他們的表現就是可能在半夜哇哇哭醒或是吵著一定要媽媽陪著睡覺。

03

想象力的發展帶來了“泛靈”心理

朋友小米跟我說,3歲的兒子一定要開著燈才肯睡覺,因為會“怕”,你問他怕什麼,說是“怕黑,有怪物”。

無論她怎麼解釋房間裡並沒有什麼怪物,孩子還是堅持說有。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她又擔心開了燈會讓孩子休息不好。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其實,沒有孩子是生來就怕黑的,

怕黑是一種後天在大腦裡形成得概念,

娃害怕的更是他在黑暗中想象出來的”怪物“,而這背後是娃想象力飛速發展,以及認知能力有限帶來的焦慮。

2-3歲的娃想象力就已經非常豐富了,再大一點的娃還

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活動能力的。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提出,3-6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所以我們會看到他們跟自己的玩具、跟牆說話……在5、6歲前,他們很難分清夢境、幻想和現實三者的區別。

所以白天從動畫裡看到的怪物的影象或者睡前故事裡的龍,他們也許會認為這些東西是真實存在的。特別是到了

晚上關燈後,他們的想象力會更加活躍,

在他們的小腦袋中,這些東西都可能突然出現在陰影中來嚇唬他們,窗外的燈光在臥室牆上投下的陰影也會被他們想象成怪獸,偶爾的叮噹聲會被他們認為是什麼可怕的東西發出的聲音……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這些想象產生的恐懼都會讓他們不敢睡覺。之前我在朋友圈分享過,有一天夜裡我聽到OK小聲哭,問了才知道他把飄窗邊堆起來得書本當成是什麼可怕的黑影了,我當時安慰他那個”黑影“只是書。但沒想他還是怕得整晚沒敢睡,硬是睜著眼睛挺到天亮了確認是書後才放心睡著。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娃晚上入睡前,一定要開著燈或者開著門透個縫。

除了以上原因,日常環境裡頻繁接觸電子產品,

電視節目的高低音量變化和畫面轉換也會給娃帶來一定的負面情緒,

如果恰好看到一些比較奇幻或者恐怖的畫面,也會讓他們充滿焦慮和不安全感。當他們處於黑暗中的時候,這種焦慮的情緒會加重。

另外,當娃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採取恐嚇的方式:

”你要乖乖的,否則大怪物就會來抓你“。

經常使用這種嚇唬的方式,也會在娃的心理投上陰影,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娃會害怕這個大怪物來抓他而不敢輕易入睡。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我們可以做什麼?

每個孩子對於黑暗恐懼的程度不盡相同,一些比較敏感的娃可能會表現得比較嚴重:他們會無時無刻地需要大人的陪伴,入睡也會變得無比困難,他們會想盡辦法拖延入睡時間,不停地呼喊媽媽。

長久以往,就會陷入一個惡性迴圈:

害怕→睡不好→焦慮→更加害怕,甚至引發更加嚴重的睡眠問題。

所以,對於娃的黑暗恐懼,我們最好可以及時干預,幫助孩子儘早走出來。以下幾個做法可以試試——

1

肯定孩子的恐懼感受,不否定不誇大

就像前面說的,黑夜恐懼的背後是焦慮和不安全感。所以

消除黑夜恐懼最有效的辦法是,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娃表示害怕,尋求幫助的時候,

媽媽們一定要及時響應和安撫,肯定他們的感受,

並且告訴他們現在非常安全,我們不會離開。而不是說:“這有什麼好怕的,根本就沒有怪物。”

在OK被書影嚇得一晚上沒睡之後的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和他打了招呼。

我先肯定了他的感受:”窗簾邊的書看起來是黑黑的影子是麼,這確實會讓人害怕。“

但我並不打算誇大描述令他害怕的東西,我只向他解釋他遇到的情況到底怎麼回事:”黑暗讓我們害怕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看不清周圍的東西,你的想象力會讓你想出不存在的東西,爸爸媽媽小時候也一樣害怕呢。“

最後我和OK一起探究了讓他產生害怕的事物的真實樣子,“如果你還是害怕,你可以開啟燈看看是什麼。”

其實在第二天OK在燈影下又看到了那個影子時,他就已經釋懷了一大半了。

2

幫助孩子理解黑暗,和黑暗建立愉快的體驗連結

另外,用一些小遊戲讓怕黑的娃兒更好地瞭解黑夜:

>>>影子游戲:影子是這樣產生的!

這個遊戲我小時候也經常玩:用手對著燈光做出各種形狀,幫助娃理解物體是怎麼產生影子的,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黑暗: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黑屋子裡的故事:黑夜也可以是快樂的!

可以跟娃一起在一個黑暗的環境裡,跟他一起唱歌或者講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知道黑暗也可以跟快樂聯絡起來,在黑暗中也可以很快樂。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不過有時候娃嚷著怕黑,

很可能只是想要媽媽多陪一會的小藉口,

這時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精力安排去應對,可以全情陪著,但如果有些娃會因為找藉口拖延了睡覺時間、影響到睡眠,也可以適時地拆穿他們的“小把戲”。

在《穿紅睡衣的拉瑪》裡剛好就有一這段:

小拉瑪因為害怕黑暗而不敢一個人睡覺,一直在呼喊著忙碌的媽媽。媽媽聽到拉瑪的哭喊進來,首先是告訴拉瑪“千萬別慌張,媽媽有時候真得非常忙。”甚至直接跟他說“快點兒停止你的‘拉瑪式小把戲’吧,耐心等著媽媽。”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但媽媽也會及時地給於拉瑪安全感,告訴他:“別慌張,難道你真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愛你?媽媽會一直陪著你,哪怕她現在不在你身邊。”

娃兒怕黑、不敢自己睡,原來是“白天累積的焦慮”惹的禍!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的陪伴和愛永遠是“治癒”黑夜恐懼和焦慮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