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

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開啟局面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沒有遠近親疏,常常幫助那些遵循客觀法則的人

但是這個說法遭到司馬遷的吐槽

司馬遷大家都知道,代表作《史記》被譽為:史家絕唱,千古離騷。但是司馬遷的遭遇,令人唏噓。史記的歷史價值毋庸置疑。但是客觀的講,這本書,很多內容都帶有司馬遷的個人色彩,尤其對漢武帝的負面描寫,用了大量筆墨,各種寫作手法,時不時暗藏諷刺。對漢武帝所寵愛的人多作譏貶,包括霍去病,衛青等一代名將,這些人的功績好處,寫的就非常少。而對不受漢武帝重用的人,描寫則比較多,比如李廣。

《史記·伯夷列傳》有這樣一段話,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司馬遷說,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可是伯夷、叔齊能說不說善人嗎,品行清高,潔身自好,最終餓死;顏回也是善人,卻早死。由此感嘆:老天爺的所謂報答好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言外之意,好人沒有好報!

事實果真如此嗎?——並不是

《道德經》: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

伯夷和叔齊,是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的兩個兒子,孤竹君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小兒子叔齊繼承王位,但是這個小兒子叔齊,尊敬兄長,非得讓位給大哥伯夷,伯夷堅辭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兩人一合計,沒辦法了,走為上,先後逃到了周國。

武王滅商後,天下人都願意接受周朝的統治,而伯夷、叔齊對做周朝的臣民感到恥辱,他們決心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這兄弟倆視吃周國的糧食為恥,一滴米也不吃,每天到山上找野菜挖著吃,運氣不好,什麼也挖不到,索性就餓著,最後兩人餓死於首陽山

你說這兄弟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彪呼呼,迂腐至極。

至於顏回,窮困潦倒,衣不果腹,所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然安貧,但營養不良,又怎能樂道?老子所謂甘其食,美其服,並不是讓人飢寒交迫,這樣是違背自然法則的,糟糠不厭,而卒蚤夭,連糟糠也吃不上,極度的營養不良,這可能才是顏回早亡的原因,一個男人,人品清高可以,糞土萬戶侯也可以,但你起碼能養活自己,養活自己的家人,這是為人處世起碼要做到的規則。道家也講因果,是自然因果,一切衡量的標準,就是客觀的規律和自然的法則,順昌逆亡。現在也有很多人,為了事業打拼,置自己的健康於不顧,錢賺到花不完,人沒了,這和行善與否沒有關係,說的再透徹一點,道德經裡面的善,絕不是善惡之善。

《道德經》: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

司馬遷認為自己很善良,可是遭受宮刑,認為顏回也善良,可是早死,所以質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實,他根本不懂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謂的善,並不是善良,而是正確的,高明的,美好的境界。至於司馬遷本人,非要和皇帝唱反調,在那樣的時代,你逆勢而行,不辦你辦誰?

所以,不管在哪個平臺,遵守規律遵守規則,遵守規矩,這就是善,你這樣做到位,你就能玩好,你就可以長長久久

司馬遷所列舉的那幾位,只能說節操高尚,但是和老子所說的善,還是大相徑庭的。

那麼老子所說的善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道德經》: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

遵照法則,遵循規則,遵守規律,說白了:正確的做人做事,這就是善。不這麼做,你就玩不好。當你孤獨無助,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不管你身處什麼階層,什麼平臺,堅持原則,遵循規則,這樣做就對了,你的方向就是正確的,剩下的就是慢慢努力,默默堅持,這就是你唯一該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

如果現在身處困境,你應該考慮的,不是我想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而是我應該做什麼,我必須做什麼

客觀的標準是什麼樣,那就向這個標準努力,客觀的規律是什麼樣,你就必須摸透這個規律,並且果斷的調整自己,讓自己適應客觀規律,而不是讓客觀規律適應自己。

天道沒有遠近親疏,常常幫助那些遵循客觀法則的人,因為他們依道而行,自然與大道同在,所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天道無親,並不是讓你刻意的做好事、做善事,而是做正確的事,遵循客觀規律,遵循自然法則來做人做事,這才是善,這才會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