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漢字讀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從古至今緩慢演變,有些字沿襲古代讀音,有些字有了新的讀音和意思。

飽受爭議的漢字讀音

新中國成立以後也進行了一次漢字簡化,文字改革。本來打算的第二次文字改革中由於餐改為歺等飽受爭議的問題而暫停實施。

近年來,出現在語文教材上的漢字卻飽受爭議。以“騎”字為例。從意思來說,古代騎如果讀作ji,通常為名詞,為一人一馬,如果讀作qi,則是動詞,表示騎的動作。從讀音上來說,其實古詩在古代就相當於歌曲,有其自身的韻律,因此很多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如果將騎統一為qi,韻律就對不上了。

飽受爭議的漢字讀音

古代讀音和現代是有點區別的,我們現在讀音是分為一聲也就是陰平,二聲也就是陽平,三聲也就是上聲,四聲也就是去聲。而古代讀音則分為平聲,上聲,入聲和去聲。古代的平聲在現代就是陰平和陽平,古代的上聲和去聲分別對應現代的三聲和四聲,入聲在普通話裡則消失了,入聲,上聲,去聲通通為仄聲。簡言之,就現代漢語而言,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

說完漢字讀音,回到詩歌方面,詩歌可以分為律師和絕句,又可以按字數多少分為七言和五言,但無論是哪種格式大都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律。即如果是七言的話,上下兩句的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要平仄相對,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可以暫且不論。這是古人們為簡化學詩而總結出來的規律,雖然不能概括古代所有詩歌,但絕大部分詩歌遵循這個規律。因此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果騎讀成了qi,騎和人都是平聲不符合平仄相對的規律。

因此,無論從韻律還是釋義,取消ji的讀音都是不嚴謹的,可以設為多音字,雖然很少有一騎(ji)這個單位了(因為現在馬作為交通工具比較罕見了),我們現在人的智慧是在古人智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所做過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