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最接地氣的養生法

最好的養生不在拳法,而是日常的功夫。本期,《生命時報》就和大家聊一聊最接地氣、卻日做而不自知的養生方法——三調益壽。三調養生可溯源到隋唐時期,在當時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所著的《童蒙止觀》中闡述了調五和,即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後世練功修行者逐漸把調身、調息、調心合而為用,稱為“三調”。

調身是基礎

調身就是調整咱們的身體形態,好比蓋高樓時打地基,地基牢固結實,身體才有健康的根基。正如古人所說:“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所以,從古至今,中國人特別注重一個“相”字,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調身。後來又從行、立、坐、臥中衍生出很多健身的方法,有行功、站功、坐功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

這些傳統健身方法在調身上有很多共同之處。首先是身形中正,練功時,講究式正方圓、不偏不倚、鬆緊有度、柔和緩慢,把人的身體形態從頭到腳調整到最佳狀態。其次是引體令柔,拿八段錦來說,整套動作都沒有生硬的抻拉,卻很巧妙地從手到腳,從大關節到深層筋膜,從四肢到軀幹全都進行了伸拉,使身體筋柔骨順,從而使得臟腑氣機升降有序,人體從內到外得以滋養。再有就是簡單質樸,傳統健身方法大多簡便易行,八段錦只有八個動作,迴圈往復。這也正是傳統健身方法的智慧之處,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動作,就越能將調身、調息、調心三者合一,從而發揮身心共養的作用。

調息是關鍵

調息在古代又被稱為“服氣”、“食氣”、“行氣”等,是透過呼吸吐納來練養身體的方法,在一呼一吸間搭起身心平衡的橋樑。

現代生理學把呼吸分為內、外兩種,外呼吸是指透過口鼻肺進行的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內呼吸是體內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在古代,有練功者模仿胎兒的呼吸,即胎息,又稱先天呼吸,用接近閉息的形式進行。從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來看,胎息仍需要口鼻來進行外呼吸,只是速度和頻率非常慢,以致把羽毛放在鼻處也難以察覺出改變。這種呼吸方法很像現代的低氧訓練,此時體內的血氧含量下降,具有特殊的生理調節功能,如抗過氧化、抗衰老等,但同時也有一定危險,易出偏差,初練者和自學者不建議盲目練習。

調息最恰當的做法是和調身相匹配進行。俗話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呼吸是體內氣血執行的主要動力,在調身的作用下,透過外導肢體、內引氣血,可以促進全身氣血的執行和輸布,從而增強行氣活血、強壯臟腑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有其自動節律性,我們可以順勢而為,不要刻意憋氣、弩氣,否則容易引起頭暈噁心,適得其反。

當調身變得柔順舒展了,筋骨皮肉的僵勁兒卸去後,調息就會水到渠成,達到細勻深長的呼吸。這種呼吸可使橫膈肌的升降幅度加大,腹腔內壓有規律的變動就能對臟腑起到按摩作用,從而提高臟腑功能。

 調心是本源

調身和調息其實都是為調心做準備。“ 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調心可謂養生的第一功夫。調心又被稱為調神、存神、存思、冥想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把散亂的心神調整為有序的意念活動,即“ 將養其神,意念歸一”。

健康的源泉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心性。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裡,就把喜、怒、悲、思、憂、恐、驚七種過度的情感衝動,列為致病的原因,稱為“ 內損七情”。“ 身神同補”是中醫的智慧所在,簡單來說,就是不僅要祛除身體上的毛病,還要糾正種種不良情緒。五臟都有自己的情緒病,比如“ 煩人傷腎”,說的是憂慮、易心煩的人,最容易產生腰腿痠痛、虛痿腎虧等症狀,在治身病的同時,還要想辦法把“腎神”治好,才是根本。生活中,因傷神而得病的例子還真不少,例如怒傷肝,愛生氣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肺主悲,小心眼、愛計較的人最容易感冒咳嗽,衍生肺病等等。

調心最主要的是把各種情緒控制在平穩的範圍內,讓上升的怒火降一降,把過喜的心氣收一收,將過重的思慮放一放,使心境鬆柔恬淡。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調心還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緩解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降低大腦的應激性反應,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達到抵禦外邪,祛病強身的目的。

 日常記住三句話

調身、調息、調心三者互為條件,相互為用,共同作用於人體。把三調合而為一,最突出的保健方法,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這些健身方法在柔和緩慢的節奏中,強調放鬆機體、調節呼吸、引導意念並內注於身體。

很多現代體育鍛煉,人的意念活動是向外的、發散的。比如打籃球時,意念活動在對手、在裁判、在籃球上,走路或者慢跑時,我們注意的是腳下的道路、朋友的談話和路邊風景,而在做八段錦或易筋經時,我們是在體察自身,注意的是筋骨精妙的變化、呼吸細微的配合,以及意守的專注等。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慢性病患者,如失眠、頸腰椎病、消化不良、代謝類疾病,以及高血壓人群等,在練功一段時間後,症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身體在調身、調息、調心的共同作用下,固本培元,自身的修復能力得以增強。

除了針對性地鍛鍊,還應在日常做到“三調合一”。在生活中養生,才是最大的修為。日常做到三調,倒也不難,三句話即可概括:坐臥有相,心平氣和,專注做事。

坐臥有相。人的姿態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立、坐、臥四個基本姿勢: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古人稱之為“四威儀”。把四威儀做好,調身也就做好了。

心平氣和。平時呼吸時,要有一點氣沉丹田的意識,尤其是在著急生氣時,更要注意松沉小腹,氣入小腹,而不是浮在胸口,呼吸能沉得下來,心境就能平靜下來。

專注做事。能夠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便是最好的調心。有路人問高僧,您平時怎樣修行。和尚回答:砍柴、吃飯、睡覺。路人驚呼,我平時也做這些啊。和尚繼續說道:我做事專注,旁無別物,而不是吃飯時千番應酬,睡覺時百般計較……可見,這養生的功夫重在平時修行,自然而然達到養生的境界。